在周末的上海NBA中國賽中,姚明甫一亮相便引爆全場觀眾的激情。依稀想起小巨人在美國征戰的身影,雖明知已是昨日黃花,卻又有恍若隔世之感。同樣在上周,國家體育總局召集足籃排中心主任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三大球”必須要在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上出成績的要求。
就三大球的現狀客觀來看,想實現這個目標恐怕難上加難。或許從中國三大球的國際化之路上,我們可窺見其中一二端倪。
雖然某些項目在某些時段也曾經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一直以來,三大球國際化的道路卻絕非坦途。籃球可謂是國際化的“開路先鋒”,從王治郅、巴特爾到姚明、易建聯,都先后在NBA闖蕩過,姚明更是貴為狀元秀,被看做是NBA聯盟第一中鋒。而正是在姚明的帶領下,中國男籃在北京奧運會上取得了不俗成績。
雖然中國足球整體水平不高,但孫繼海、邵佳一、鄭智等球員都曾經在歐洲五大聯賽的舞臺上留下過自己的足跡。而稱霸世界的女排曾經,球員卻始終無法與世界頂級聯賽接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現在青黃不接的現實。
如今,隨著易建聯選擇回歸CBA,世界三大球頂級聯賽里首次不見中國球員的蹤影。究其原因,球員的文化素質,性格問題以及個人能力都是造成這個局面的重要因素。而這更造成中國隊的水平愈發遠離世界主流。
文化素質、語言水平亟待提高
提到中國運動員,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訓練刻苦,但這背后也隱藏著一個致命的問題:文化教育缺失。中國多數運動員都是從小在體校或者專業訓練隊成長起來的,這也注定了他們文化教育受到影響。當然,姚明是個個例,畢竟他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都是一流的,這是他為什么能在NBA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拿足球來說,韓國、日本足球水平不斷提高,有大批的優秀球員在歐洲五大聯賽的俱樂部里踢上主力。據相關資料統計,韓日球員中有90%以上都是大學生。在這方面,他們很好的詮釋了一種文化足球理念的內涵。
球員自身素養提高,團隊整體素養和整體水平也會隨之提高。韓國、日本在近幾屆世界杯上的優異表現,以及近20年來對中國隊的歷史戰績都印證了這一點。
中國球員最突出的問題在于語言不通,這就決定了他們很難與隊友打成一片。蒿俊閔一度是中國年輕球員里的佼佼者,意氣風發的他曾選擇到德甲進行闖蕩。論能力,他應該可以在主力爭奪中占據一席之地。然而,一個賽季過后,心灰意冷的蒿俊閔選擇回國效力。這其中的原因,用沙爾克主帥的一句可以詮釋:蒿俊閔能力不錯,但他不懂德語,很難與隊友交流,這阻礙了他的發展。
性格內斂封閉 阻礙個人發展
長久以來,外國人對中國運動員的評價都是:他們很聽話很努力,但缺乏創造力。相比較歐美運動員的張揚性格和獨特個性,中國運動員顯然太“聽話了”。易建聯在NBA難以取得更多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性格方面的內斂。
從初登NBA賽場開始,易建聯始終無法融入球隊的戰術體系。籃網隊總經理范德維奇一度非常看重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后,他道出了易建聯的瓶頸,“易是一個非常靈活的大個子,但訓練中他總是悶頭不語,很少與隊友交流,他的性格會阻礙他的發展。”
但回到CBA聯賽和國際賽場,那個無所不能的“太空易”總能打出統治級別的數據。這種反差,一個是因為戰術需求不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易建聯會主動與隊友交流,隊友也非常了解他的性格。性格也是阻礙中國運動員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個人能力仍有待提升 “走出去”觀念須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