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金牌”成為中國體育最看重的評價標準。時隔半年,因在奧運會上消極比賽被取消資格的羽毛球國手于洋、王曉理及總教練李永波,近日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體育總局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名單中,他們榜上有名。
有網友認為,這樣的運動員和教練“不值得尊重”,因為他們違背了體育道德。而稍早前的CCTV“體壇風云人物”評選中,李永波就無緣最佳教練提名。更有評委直言,“光有成績不值得表揚,除了成績還要知道奧運精神。”
在中國體育史上,不乏值得尊敬的運動員們。除了優異的比賽成績外,他們的拼搏精神和體育道德,更是他們贏得尊重的重要原因。
世界冠軍該成為唯一標準嗎?
為了表彰2012年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國家體育總局對100名運動員和104名教練員授予了“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對于于洋、王曉理等人的入圍,總局解釋稱,因為兩人在2012年隨隊獲得尤伯杯冠軍,在羽毛球領域里,尤伯杯冠軍等同于世界冠軍。因此,根據評定的《暫行辦法》,兩人得以獲獎。
競技是運動員的天職,把“世界冠軍”作為評獎的標準本無可厚非。但《暫行辦法》中也指出,在頒發體育運動獎章時,要結合運動員、教練員的政治思想表現、體育道德作風、遵守紀律、學習文化知識等情況進行評定。
然而在這里,世界冠軍似乎成為了唯一的標準。有人支持這樣的決定,但從網絡到媒體,也有不少質疑之聲,認為這對選手不僅違背體育道德,還損害了中國體育形象,同時指責總教練李永波亦不應獲獎。透過各方意見紛擾,我們不禁要探究,運動員該如何贏得尊敬?
女排精神與“志行風格”
體壇是盛產英雄的土壤,中國體育界也曾有過不少標桿級人物。他們不僅成績出色,場上場下更堪稱表率,為國人頌贊。其中最為輝煌的,莫過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女排。
當時的女排在世界大賽中勇奪五連冠,“女排精神”應運而生,并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斗的座右銘,鼓舞著士氣和熱情。更重要的是,女排精神在那個年代,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口號,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符號。
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和自強不息。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奮力拼搏的精神,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足球名宿容志行運動生涯中雖然未獲得世界冠軍,但是依舊是中國體育界旗幟性的人物。1981年,在世界杯亞大賽區決賽對科威特的比賽中,他頭球建功,為中國隊以3:0干凈利落地戰勝貴為亞洲冠軍的對手立下汗馬功勞,這場比賽至今回憶起來,仍讓人津津樂道。
當時,全國許多城市的群眾自發結隊游行,歡呼“振興中華”的口號,容志行也成為人民心中的英雄。他在比賽中所表現出的高尚體育道德,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被譽為“志行精神”,這也是中國體育界唯一用個人名字命名的精神。
“一定不能違背體育道德”,這是容志行常說的話。他曾說,“我在場上比賽時,所有的注意力都在球上,從來不會去報復踢人。我永遠記得這么一句話,對對手最大的‘報復’就是把球踢進他們的球門。” 直到今天,“志行風格”仍被稱頌,他也因高尚的體育道德廣受尊重。
新時代中國運動員的“正能量”
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世界體壇不可忽視的強國之一,優秀運動員也人才輩出。但如何能成為一名能贏得尊重的運動員,卻仍是他們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