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權濤
69歲的劉澤美老人勤快利落,種了一輩子莊稼,在土地上沒有少費心機,但產量始終提不上來:“靠種地翻身沒指望了!”
山陽縣中村鎮回龍寺四組貧困戶劉澤美只有2.5畝薄田,由于光照時間短,一年只能種些洋芋和玉米,五口之家依靠打些零工買糧食吃。精準扶貧以來,他家的生活開始了新變化,山坡栽植了15畝板栗、3畝花椒樹,剛零星掛果就賣了1000多元,加上其他政策性補貼和務工,去年就有2萬元收入。老人說:“做夢都沒有想到如今政策這么好,過去群眾要交攤派、各種稅收,現在政府還無償給貧困戶發放1000元產業發展資金。”
脫貧政策一抓到底,產業補助資金落地生根,加快了山陽縣脫貧攻堅步伐。據了解,2016年,全縣累計發放各類惠民補貼資金2.39億元,其中為貧困戶發放低保救助、五保供養、教育資助、生態補償、合療報銷等各類補助資金1.53億元。
“三線落實”強責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資金,貧困戶致富如蹬“天梯”,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返貧再返貧。
打破制約貧困戶脫貧“瓶頸”,山陽縣從資金投入入手??h上積極爭取中省市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設立縣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2%的比例安排,確保年增幅不低于20%,將縣級專項資金向脫貧攻堅傾斜。增加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投入??h級對中省市下達的各類???,可整合用于脫貧攻堅項目。涉及貧困村的財政支持的微小型項目,允許按照“一事一議”方式直接委托村級組織自建自管。
在脫貧攻堅推進上,該縣創新出三線落實機制。強化縣級領導、鎮辦、單位主要負責人“領導力量一條線”,由縣委書記帶頭包抓一個脫貧示范鎮,每名縣級領導包抓程度深的兩個村,單位主要負責人包抓一個貧困村,實行捆綁考核、同獎同罰,使各級領導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脫貧攻堅。強化鎮辦村、幫扶單位、幫扶干部“幫扶責任一條線”,采取每個單位包抓一個村、每名干部包扶6至7戶貧困戶的辦法,倒逼各級干部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始終帶著責任落實、帶著感情幫扶。強化職能部門、政策兌現、措施落實“政策措施一條線”,實行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并把督查結果列入單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脫貧政策落到實處。
為了確保各項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兌現到位山陽縣不斷加大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同時,采取“政府多方統籌、部門項目捆綁、群眾投工投勞”的辦法,縣財政籌集資金1億元,撬動各類建設資金5億元,確保每年投入產業發展資金達6億元以上。據統計,2016年,該縣僅惠民補貼一項,共發放資金2.39億元。
政策“紅利”促發展
“農民種自己的地,發展自己的產業掙錢,政府一分一厘不取,還給貧困戶倒貼!”山陽縣十里街道辦事處花古墓村四組楊鵬拿到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喜出望外,他指著圈里膘肥體壯的150只山羊,“我正愁沒有發展資金,幫扶干部就協調解決了5萬元貼息貸款,這下我可以在山溝里擴大規模了。”
花古墓村立地條件較差,全村397戶1467人,其中貧困戶就有142戶502人。去年,縣上狠抓政策落實,全村35戶貧困戶產業貸款達175萬元,兌現產業扶持資金87戶13萬元,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355戶15891.5畝206589.5元。全村累計發放低保金、五保金、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糧食綜合直補、退耕還林、養老保險、老齡補貼、殘疾補貼等各類惠民補貼資金近200萬元。“國家400萬元資金投入,不脫貧都對不起黨。”村文書王有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