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藥材行業洗牌的一年,也是醫藥政策大變革之年。我們對2016年將影響中藥材行業發展的有關因素做了分析,作出十大預測,僅供參考:
預測一:《國家中醫法》正式出臺,中醫藥獲重大利好。《國家中醫藥法(草案)》預計在上半年正式出臺。法案或將放開民間中醫、個體診所自采自用,民間中醫資格考核等相關限制條文。預估本年度作為扭轉“醫不知藥”現狀的元年,中醫藥行業將激發創新,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同時必將引發現行中藥飲片流通體系的優化內驅力。
預測二:國內中藥材市場綜合200指數在膠著中振蕩。根據當前中藥材市場現狀,國內中藥材整體行情的綜合200指數將明顯下行。但隨著藥材質量要求提高,需求方會更傾向于新貨、優質藥材,從而拉高交易價格。貨幣政策的變化和秋冬氣候反常,或會引起全球大宗產品價格回升,大宗中藥材品種需求增加。預估本年度綜合200指數會在膠著振蕩中前行,繼續下滑概率較低。
預測三:新藥注冊“冷熱兩重天”,中藥或由“冷”轉“熱”。西藥的藥品撤注潮襲來,今年上市新藥會減少,這為促進中藥新藥研發生產,鼓勵國藥傳承和創新提供了便利條件。預估國家或有可能會為中藥審批開通“綠色通道”,由此會帶來相關中藥原料需求的增長。
預測四:中藥材市場“優質優價”形成,兩極分化。隨著新版《藥典》的實施,優劣藥材之間價差也將逐漸拉大,呈兩極分化的態勢,“優質優價”環境初步形成。預估仿野生、GAP、綠色、道地、稀缺或將成為中藥材定價重要參考指標。
預測五:家種藥材總量過剩,與優質原料短缺相伴。2015年,國內中藥材家種產能繼續擴大,庫存積壓消化困難。據目前情況來看,本年度中藥材仍然倍受種植戶青睞,農戶和加工戶沿用多年種植、采收、加工習慣,接受新標準并進行技術升級尚需時間,將加快部分劣質中藥材價格和銷路的“崩潰”。預估家種藥材總量過剩加深,但優質貨源缺口凸顯。
預測六:滋補保健類藥材快速增長,藥食兩用品種大熱。從今年“網購”平臺交易分析,具有滋補保健功能的藥材需求增長最快。特別是藥食兩用品種和一些保健相關的“舶來品”,需求增量明顯。預估在整體行情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具有較大需求彈性的滋補保健類品種,將成為穩定行情、提高市場活躍度的主要因素。
預測七:中藥材電商迅速崛起,傳統交易升級加快。隨著產銷對接通暢、產地初加工能力提高和產地市場快速發展,國內中藥材市場傳統交易模式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而新興發展的中藥材電子交易平臺趨向成熟,受“互聯網+”等網絡大環境影響,供需兩端對新交易方式逐步接受。預估網上交易平臺對流通體系優化升級作用明顯,并成為中藥材流通方式中新生的重要力量。
預測八:GMP證書收回大于發出,飲片企業暴風驟雨到來。隨著國家管控力度的增強,被收回GMP證書的飲片企業大幅增加,而缺乏資質、資金實力的企業,也主動放棄GMP認證,面臨淘汰。預估“史上最嚴”GMP認證大限迫近,企業并購行為將會增加,會出現多個形式上的“行業大鱷”,但仍然強依賴于產地中藥材供給方。
預測九:民間中醫藥服務將成為民眾養生保健的重要渠道。隨著“圈子”營銷如火如荼,微信等“社交圈”中關于食療、養生的話題、內容不絕于耳,中藥民間運用迎來遍地開花的局面。預估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動和自媒體的活躍,中醫藥文化將更貼近基層,民間中醫藥服務蔚然成風。
預測十:易受旱情、疫情影響的品種及被偽品影響“蒙塵”的品種現階段性商機。據預測,厄爾尼諾現象會持續到春季,若預測成為現實,發生春旱和初夏旱的概率加大,易引起春季疫病災害。另外,隨著逐步加碼的管理監督,必然會使受偽品影響價格拉低的品種價值回歸。預估易受旱情、疫情影響的品種,被偽品影響“蒙塵”的品種現階段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