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統籌規劃,拓展退耕還林空間。商洛生態位置特殊,生態保護極其重要。面對耕地和耕地保護目標與退耕還林需求的現實矛盾,統籌土地規劃利用顯得十分迫切。一是全面調查摸清全市耕地后備資源數量和分布,科學編制全市土地利用規劃,努力推進“多規合一”,為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奠定基礎;二是多措并舉,促進土地治理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土地項目建設,加快全市集中連片耕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復墾,積極增加耕地指標儲備;三是積極爭取調整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商洛是集中連片的革命老區,也是國家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經濟建設剛剛起步,面對生態保護責任、南水北調水源保護的神圣使命和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希望國家政策能因地制宜,爭取上級適當調整商洛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目標,擴大生態建設空間。四是嘗試推行雙退制度。協調相關部門,嘗試將25°以上耕地退耕還林,對25°以下范圍,土層深厚,通過工程措施可以開墾為耕地的低效疏林地、宜耕荒地、灘涂地和牧草地進行開墾,進行指標兌換,達到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保護好耕地紅線,還利于耕地質量提高。
(三)發揮優勢,強化產業培育。商洛地處秦嶺南麓腹地,林果優勢產業基礎好、潛力大,特別是以核桃為主的木本糧油種類繁多、資源豐富。近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市已形成了以核桃、板栗為主導,兼顧油茶、牡丹、油桐等特色產業發展的良好格局,在促進商洛生態建設、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主要木本林果產業基地面積達到580.8萬畝,其中核桃301萬畝、板栗263.9萬畝、油茶10.9萬畝、牡丹5萬畝。2014年總產量達到7.17萬噸,產值突破16億元,全市農民人均收入1150元。特別是核桃產業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新態勢,基地面積、產量均位居全國地市前列,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影響和突出的地位。先后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都”,省林業廳命名為“陜西省核桃產業強市”。“商洛核桃”成功獲得國家商標局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已成為商洛對外宣傳的靚麗名片,牡丹、油茶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新熱潮,商洛林果優勢產業在全省具有規模示范效應。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進一步加大林果優勢產業培育,對于做大做強商洛林果產業,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意義重大。
(四)適應變化,創新實施舉措。現階段農村結構多元,農民思想、農村結構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空心村”“老年村”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伴隨移民搬遷的深入推進,農村耕地撂荒的現象日益嚴重,許多地方都有“寧種一畝平,不種十畝坡”的現象,以往的傳統辦法已不能解決農村面臨的新問題。特別是面對農村現實缺勞力,退耕沒人干;到戶面積小,實施積極性差;退耕到戶難實施、難管理等問題,必須適應新變化,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我省子洲縣在退耕還林試點中摸索出的“集中流轉土地,專業合作社經營,發展循環產業”“企業帶動,土地入股,合同化管理”“土地入股,合作營林”“專業隊承包,工程化造林,三年后移交”等經驗和模式。延川縣在新一輪退耕中,探索的針對長期外出打工、喪失勞動力無法完成造林任務的退耕戶,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與專業隊伍簽訂協議,采取“農戶+協會”或委托專業合作社、專業造林隊等方式組織實施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和推廣。
新一輪退耕還林既是上一輪退耕還林政策的延續,又是不同于以往,面對農村新形勢、新變化的新實踐,只有不斷探索實踐,積極破解各類矛盾問題,工程建設才能順利推進,生態商洛建設將會取得重大的突破和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