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劉曉露 記者 劉占良)2015年,市科協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堅持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著力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工作穩步推進。
市科協包扶的丹鳳縣龍駒寨街辦馬爐村山大溝深,立地條件較差,產業發展單一。針對這種情況,市科協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多種產業扶貧新模式。他們著力推動馬爐村山茱萸、天南星和魔芋等中藥材種植業發展,通過對現有中藥材種植業實施技術改造,推廣普及標準化建園和科學化管理,提高集約化、規?;a水平,培育建立了山茱萸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國科協和國家財政部命名為國家級科普示范基地,獲得以獎代補獎勵資金20萬元。協助村上建立由6人組成的山茱萸科管服務隊,對現有山茱萸實行科學化管理210畝,提升了山茱萸的產量和品質,實現山茱萸產業收入增長25%。市科協還通過協會牽線搭橋,引進美國雪蓮種植項目,免費提供種苗給馬爐村的貧困戶進行示范種植,種植面積10畝,畝產6000斤,最高達到1萬斤,戶均收入1萬元。
市科協還積極發揮科技扶貧優勢,開展多種形式農民科技培訓。通過聘請技術專家進村入戶為村民講政策、教技術,開展技術指導、咨詢、培訓和幫扶工作,培育一批懂科技、用科技的新型農民和科技示范戶。2015年以來,聘請丹鳳夕陽紅協會林立查會長進村入戶4次為村民教技術,開展技術指導、咨詢、培訓,現場開展山茱萸樹型除草、拓盤、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綜合性技術示范、科管培訓活動。同時聘請市核桃研究所高工陳新樂和農科所高級農藝師王敏珍為馬路村村民開展核桃和魔芋的科管培訓,對魔芋腐爛病進行實地勘察診斷,提出防治措施,對核桃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現場解答和指導示范。通過對貧困戶開展面對面技術指導和服務,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增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