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運行監測中抓達產達效。對全市30戶重點監測企業和40個市級重點工業項目實行市、縣區、部門三級領導包抓責任制,抓投入、抓進度,抓協調服務、抓突出問題解決,確保項目按計劃進度順利建設。對6個去年已建成但缺乏資金未投產的項目,實行金融機構對口包抓,解決流動資金困難,力促早日投產運行。全市36戶停產半停產企業、75戶欠產企業,根據所屬關系,逐企業派出工作組,開展“一對一”保姆式服務,促其盡快恢復正常生產,補齊進度。
二是在園區發展中抓平臺搭建。按照“兩帶多園、協作互補”的思路,積極探索企業主導建園和特色專業建園模式,合理布局園區和集中區產業,形成商丹工業工業園、洛河工業園與縣域工業區相互支撐的完整產業體系。同時今年新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以上,通過自籌和爭取上級資金的方式推進園區水、電、路、訊、消防、防洪等基礎設施建設,并跟進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努力提升園區整體檔次和承載能力,為入園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企業環境。加快園區招商引資,策劃包裝30個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入園,確定專人對各類工業招商活動簽約項目履行情況進行跟蹤督辦,促進項目落地建設。
三是在產銷對接中抓市場開拓。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交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易會、交流會、展銷會,建立有序順暢的促銷渠道。積極開展市場調研,準確掌握我市地方工業品市場需求情況,指導幫助企業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努力形成適銷對路、錯位發展的新格局。同時鼓勵中小企業開展網購、電商、微商、快遞、線上線下、直銷直供等新型商業銷售,積極開拓市外市場,擴大我市工業品市場份額,實現以銷促產。
四是在轉型升級中抓科技創新。搭建創新載體,培育骨干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大力推進縣區科技孵化器、公共研發機構、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等公共創新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產學研發水平。鼓勵重點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高位嫁接、合資合作,打造重點骨干企業與優勢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格局。支持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終端消費產品,推進“產品生產”向“產品制造”轉變,努力形成品牌效應。
五是在非公發展中抓培育提升。進一步簡政放權,清費減稅,規范整合行政審批前置服務項目及收費,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為企業減負。實施中小企業成長“雙十”“雙百”工程。從全市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的企業進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優先服務,加快催生一批主業突出、產業帶動作用較強的重點骨干企業,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迅速擴大總量規模。搭建中小企業創業平臺,為企業提供投融資輔導、信息咨詢、研發對接等全方位優質服務。
六是在協調服務中抓優化環境。努力形成全社會“支持工業、尊重創業”的良好氛圍,有效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堅持每季度對重點監測工業企業、重點工業項目、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反饋,通力解決,努力為企業清障護航,確保企業輕裝上陣、持續發展。 (萬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