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市農業局局長劉清民
記者 汪 锳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工作開展以來,我市農業部門堅持生態循環理念,圍繞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探索出一條產出高效、質量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
記者:作為西部地區傳統的山區農業市,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并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以緩解農業資源約束矛盾。在這一過程中,商洛農業是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的?
劉清民: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一句話,循環經濟本質上還是一種生態經濟。對照循環經濟的內涵和要求,我們農業部門緊盯發展生態農業使農業強起來、發展特色農業使農民富起來、建設美麗鄉村讓農村美起來的“三農”發展目標,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拋棄傳統的粗放生產模式,培育特色產品,推進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建設。
在產業基地建設上,我們重點發展了馬鈴薯、高山菜、食用菌、生豬、土雞、肉羊、茶葉、核桃、板栗、中藥材、冷水魚等11個特色產業。在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上,培植了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在打造休閑農業集群上,將挖掘農耕文化、秦楚文化、河洛文化和紅色文化精髓,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探索發展創意農業,開發農業文化產品,培育集農產品生產、體驗、消費、休閑、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生態休閑農業綜合體,形成串珠式、全境域的生態休閑農業集群,推動傳統農業向二三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十二五”以來,我市關于農業發展的基調和思路已經明晰,生態農業已成為我市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市生態農業建設工作進展如何?
劉清民:目前,我市生態農業發展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的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認可和省級部門的支持,省委將商洛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寫入今年貫徹中央一號文件意見中,省農業廳將省級農業專項資金審批權下放商洛試點。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的意見》,審定了《商洛市“十三五”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為今后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路線圖”。我局與市水務局、市林業局聯合印發了《商洛市生態農業生產技術規范》,填補了全省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的空白,為統一生產標準、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提供了“標尺”。為推進生態農產品走向市場,打響“生態農產出商洛”品牌,我局面向全國開展了商洛·秦嶺生態農產品標識征集活動,共征集到作品131件,通過權威專家評定,錄用了河北作者馬文志創作的1件作品,使商洛生態農產品有了形象標志和代言符號。
記者:我市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是什么?推進中還存在哪些瓶頸制約?
劉清民:近年來,我市抓住生態文明興起的機遇,順應循環經濟發展潮流,確定了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著力建設特色產業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創新驅動示范基地,打造休閑農業集群,建立品牌培育和市場開發體系、生態技術服務體系、生態農業循環體系。
發展生態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各方面要素資源,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抓住關鍵環節有序推進。從生產環節看,產前、產中不缺技術、良種,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后環節,表現為精深加工滯后,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體系尚未建立,使產業鏈條難以延伸,增值潛力難以發揮。
記者:加快推進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新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市循環農業有哪幾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