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需要林業來維護。天藍是美麗商洛的基本特征,森林植被可以防風固沙、吸附粉塵,減少沙塵和PM2.5等空氣污染。據科研單位測算,優質森林可降低風速60%-80%,增加空氣濕度15%-20%,吸附粉塵比裸露地大75倍,每公頃森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SO2,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噸CO2、釋放1.62噸O2。只要每人每年栽植3棵樹,就可以吸收個人當年在基本生活中排放的CO2,從而實現“零排放”。我市2400萬畝的林地資源是維持空氣碳平衡的重要杠桿,是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塵器”,是“秦嶺最美是商洛”的“綠色穹頂”。
“地綠”需要林業來擔當。綠色是美麗商洛的永恒色調,在人的視野中,綠色達到25%以上時,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疲勞,使人精神壓力得到釋放;居民每周進入森林綠地休閑的次數越多,其心理壓力指數就越低。我市林業為全市人民貢獻了62.3%的森林覆蓋率,通過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商洛大地的綠色不斷延伸。
“水凈”需要林業來守護。林業是水清的守護者,濕地是地球之腎。濕地能夠過濾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起到“排毒、解毒”功能。每公頃濕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千克的氮和130多千克的磷;1平方米濕地可以處理1個人產生的廢水。森林資源也是我們的綠色水庫,每畝幼齡的人工松木林蓄水量為100立方米,中齡的人工松木林為300立方米,天然次生林則達560立方米,原始林高達800立方米,我市豐富的森林資源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淤積,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宜居”需要林業來營造。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生態環境是美麗商洛核心要素,通過植樹造林,可以美化城鄉,打造絢麗多彩的家園,保護恢復森林和濕地,可以構建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良好的植被條件和山水相依的自然環境,為我們提供了永久的精神家園。
記者:當前我市正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時期,作為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工作的成員單位之一,有什么思路和謀劃?
封建民:我們將以謀劃“十三五”規劃為契機,堅持以構建綠色商洛、生態商洛為總目標,全面推進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建設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抓好造林綠化,全面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以重點工程的實施為依托,切實推進重點區域綠化,重點突出加強丹江等流域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的造林綠化,切實提高適齡公民參與義務植樹的盡責率,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要繼續強化生態保護,堅守林業生態紅線。依托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補償等措施,穩步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摸清全市濕地資源基礎數據,采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積極恢復擴大濕地面積,建設好3處國家濕地公園。采取有力手段,嚴厲打擊亂砍濫伐、亂挖濫挖、亂捕濫獵,以及亂墾亂占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要積極轉變林業發展方式,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立足我市資源特色和區位優勢,做大做強核桃、板栗、木本中藥材、木本油料等林業產業,大力推動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引領的森林旅游產業發展,不斷創造更豐富的生態產品,努力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