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閆建卓)開始學習書法,胡青山已53歲。那是1993年9月,他到北京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舉辦的首屆書法函授培訓。其后他多次赴京參加面授,聆聽沈鵬、林岫、蘇士澍、任步武、夏湘平、李松等名家的講授輔導。這一學,就是整整兩年。
如今,年過古稀的胡青山回憶起初次參加面授的情景,還清晰如昨。他雖然自幼酷愛書法,也曾寫過一些條幅、斗方,但在聆聽沈鵬等名家的講授之后,卻在學習筆記上寫下“從零開始”四個大字。用他自己的話說,通過到北京參加書法面授,自己才開始走上書法創作的正道。
在名家的指導下,胡青山重新審視自己的書法作品,確定以隸書為主攻方向,先后下苦功臨摹端莊雋秀的《曹全碑》、雄渾古樸的《張遷碑》、《好大王碑》。晨鐘暮鼓,筆耕不輟,歷經五個春夏秋冬,書藝才漸有長進。胡青山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僅僅是寫字,循規蹈矩,生硬呆板,直到這時候才對書法藝術有了一些感悟,創作的作品才有了一些變化感、靈秀感、古樸感,才慢慢體會到意在筆先、得心應手、形神兼備的感覺。
胡青山練習書法的習慣是每日早、晚各堅持兩個小時,雷打不動。冬天的晚上沒有暖氣,他就把雙手搓熱,不至于冷得握不住筆。夏天屋里像蒸籠,汗流浹背。但他日復一日,從未間斷,飽含激情,紛披揮灑,創作出許多上乘作品,先后榮獲首屆“賀歲杯”全球華人書畫聯盟友誼賽一等獎、“共和國1949—2009文化藝術最高榮譽獎金獎”等多項殊榮。
胡青山字如藍,號鹿城山人,齋名為“公石齋”。他1940年生于趙川農民家庭,1962年高中畢業后,先后在趙川、十里坪信用社,商南縣農行、縣農發行工作。其人個高清瘦,精神矍鑠,寬闊的額頭顯示著他的智慧,炯炯有神的雙眼展示著文化人的魅力,誠樸健談則表現出他對書法藝術的深刻感受。正因為如此,到“公石齋”求字的人絡繹不絕,他都盡量滿足。他還熱心公益事業,曾為抗震救災、捐資助學等活動義捐數十幅作品,被中國公益風采編委會授予“和諧中國——建國60周年中國社會公益事業藝術家榮譽稱號”。他的書法以“草隸”和“行草”最具代表性,其創作已經形成了獨特體式和獨特筆法。他創作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書法作品,把漢代隸書、行草書、篆書有機的糅合在一起,以漢隸為本,筆法古樸靈秀,用筆靈巧,聚靈動與和諧于一體,使隸書在端莊中強化了流動感和抒情性,橫筆的一波三折、橫折筆的側按和點畫的輕盈點綴,別具神采,整體氣象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墨氣四溢。
胡青山把自己的書法藝術之路總結為三個階段,從參加培訓到臨摹名帖再到自我創作。“入帖容易出帖難”,正因為他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超越自己,才使他的書法創作有了質的飛躍。而今,他已是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金絲峽書畫院首席書法家。2013年9月,經北京人民畫院暨國家一級美術師網審查認定,同意胡青山錄入國家一級美術師網查詢系統。藝無止境,胡青山依然在書法創作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用一幅幅書法作品展示自己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的追求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