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開辟“國畫革命”的戰場,高氏兄弟在上海創辦了兼有畫廊營銷性質的審美書館,以自產自銷的明信片開拓“新國畫”的市場。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還記錄著高氏兄弟與徐悲鴻的一段畫壇佳話:徐悲鴻少時潦倒落魄,在“二高”幫扶之下渡過難關。他初次面世的作品,便經由審美書館出版。高、徐兩家的友誼,也影響了徐悲鴻的藝術觀,無形中為“新國畫”贏得了新的盟友。
經過數年經營,“新國畫”開始嶄露頭角,其陣地也由滬上回移粵中。1921年,由高劍父主持的廣東省第一次美術展覽會在廣州文德路開幕。“二高一陳”的作品深得軍政要人推崇。隨后,高劍父本人也登上了“國畫革命家”的盟主地位。“藝術革命之大旗”似乎將要“從廣東發難起來”了。
然而,在這一勝利的背后,暗地里卻在涌動著新的波瀾。
轉
新舊爭鳴重溯折衷正源
“新國畫”自誕生之日起,從來毀譽參半。高劍父的筆法,就被傳統派批作“野狐禪”。《天地兩怪物》等出格之作更挑動了不少畫家神經。面對“二高一陳”的強勢回歸,一批嶺南傳統畫人決意組織力量,分庭抗禮。1923年,趙浩公等14位畫家組成了“癸亥合作畫社”,不久擴大為“廣東國畫研究會”。國畫研究會盛期會員幾達數百之眾,他們舉行雅集、畫展,出版畫冊,欲與“折衷派”一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