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對表現黎族的生活題材很感興趣。黎族是海南島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海南島中部、西部、南部地區,約有逾一百三十萬人口,雖歷經三千多年的發展,目前仍保持著黎族的傳統特征,他們勤勞勇敢、樸素善良、樂觀向上,是極具海南特點的民族,他們生活在熱帶植物的環抱之中,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綠色融為一體,這里強烈的陽光、強烈的色彩,誘導我在黎族人物和環境的結合以及表現語言、技法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強化色彩意識成為嘗試的主要方向。
我的這些嘗試大部分是在高麗紙上進行的,使用的顏色除了中國畫現有的十幾種錫管顏料之外,也使用水粉及水彩畫顏料。由于畫面中大量使用石青、石綠、赭石、土黃、粉綠等覆蓋性較強的顏色,用高麗紙完成的作品倒也有一些重彩畫的感覺,其色彩表現較為飽和、鮮亮、豐富、厚重。這時期我的以色彩表現為主的作品《香蕉地》入選首屆中國寫意畫展并獲優秀作品獎,《五指山記憶》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紅土》獲第三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優秀作品獎等。這些,更加堅定了我進行水墨色彩嘗試的信心。
據我了解,近年來在中國畫色彩表現方面進行大膽探索的畫家很多,好的作品也層出不窮。不過也有走入誤區的,比如將中國畫改造成類似油畫或其他什么畫種形式,致使中國畫和其他畫種之間界限模糊,中國畫特征嚴重萎縮或根本消失,我覺得這是一種悲哀,不會有利于中國畫的發展。
水墨畫講究寫意性,講究書法用筆,這是中國水墨畫最明顯的特點。用線用墨強調寫意性,用色也應強調寫意性。我的嘗試,依然遵循以線造型、骨法用筆的基本要求,在注意畫面整體黑白關系的基礎上,盡量在運筆運墨過程中追求墨色的層次變化,同時在運用色彩時亦以寫意之筆法入畫,忌平涂,不暈染,重意象性,主觀性,嘗試以墨帶色,以墨破色或以色破墨,以色遮墨,在以墨帶色同時讓色墨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其自然形成的水漬、墨漬、色漬的形狀、肌理有時也會出人意料。這樣,畫面才能保持中國畫的意蘊和特色,為我營造人物和環境的熱帶氣氛服務。
中國畫強調意象造形及意象色彩的結合,因而應以主觀意象來處理物象的形體及色彩,以表達中國畫對色彩的獨特理解,使水墨色彩更加具有詩意化和意象化的特點。
中國畫的包容性允許我們進行各方面的嘗試,這其中包括色彩表現的嘗試,可以兼收并蓄,為我所用。中國畫亦應是個大家族,除了“水墨渲淡”這千百年來形成的主流之外,還應有更多形式語言的中國畫形式,比如以色彩為主等等。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古人無法比擬的階段,中國畫尤其是水墨畫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立體的題目,偉大的時代賦予中國水墨畫更大的挑戰,表現偉大的時代需要更多更洽當更具時代感的表現手段,但有一個前提:必須展現中國畫的基本精神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