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前面談了很多水墨畫內延和外延的東西,您是怎么看待“上位”問題的?“上位”說明您具有一定的優勢,您覺得這種優勢在哪兒?
史晨曦:這個問題與藝術本身沒有直接關系。能不能上位,答案往往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在一定的時間內能不能超越或趕上上一輩,我們說了不算,是作品的品質、市場和時間說了算。我只能把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人的諸多成長模式做一個對比來作為參考:
成名模式不同:上一代藝術家與策展人是共同成長起來的,辦一個成功的展覽可能會紅遍大江南北。說的功利一點,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認識到網絡時代想要一炮走紅很不現實,必須大家聯合起來集體亮相,并且不斷地刺激眼球才會喚起人們的注意。
創作經歷不同:上一代人經歷的是計劃經濟時代,全國美展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要么畫宣傳版,要么畫連環畫,個人思想的表達與對社會的反思與關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現在的年輕人所受到束縛顯然要小得多,他們也早熟得多。
進入市場的方式不同:上一輩人在成長階段進入市場的機會很少,而可供現在年輕人選擇的路徑是多樣的,比如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文化投資機構、私人收藏家,等等。你可以選擇與他們合作也可以與他們保持距離,如果東西好,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太可能被埋沒。
學習途徑不同: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能看到的藝術資料很有限,去趟故宮[微博]就算享受“饕餮盛宴”了。這就需要強迫自己不斷去創作,所以那個時代藝術家的創作能力很強,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現在見得很多,但創作能力反而弱了很多。吃得多了,消化反而成了問題。
總之,藝術圈不同于企業產品的更新換代,“過氣”是暫時的,活躍也是暫時的,學術能力才是根本,影響力才是硬件條件,還要看是你的東西在迎合市場還是市場主動選擇了你,也就是自己的創作動機。這個問題很要命,談上位,我認為為時尚早。
記:史晨曦認為“為時尚早”,看來是持謹慎態度,下面我們聽一下陳子豐的看法。
陳子豐: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當代也好,傳統也好,過去一百年再看今天的畫都是傳統的,只有品質的好壞與境界的高低之分,水墨年輕化應該是一個趨勢,只是我覺得所謂的“傳統”與“當代”正在互相融合。雖然都有一個理論上的分法,但都在互相借鑒,死守著老祖宗的東西畢竟很難走出來。現在很多人都是打著水墨的旗號在一起做事,包括70后的新水墨陣營也涵蓋了很多工筆和傳統的山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論社會的反響如何,水墨年輕化應該是個必然趨勢。
對未來的規劃——你怎么做?
記:談到規劃首先就要就看到努力方向,你在規劃中最為看重的是什么?
馬龍:我覺得必須要清楚地看到年輕人最缺失的是哪一塊。
首先是中國畫的書寫性,這是中國畫很內在、很深厚的東西,可能80后甚至上一代人都還存在一定的欠缺,比如書法藝術,這是制約年輕人最大的障礙。這跟時代有關系,跟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有關系。對書法的解讀難度其實要比繪畫更大,而整個社會對書法的解讀能力都在逐漸下降,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對書法的需求也在下降,這也是80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現在的年輕人們更愿意表現有形的形象,古人也在畫形,但古人是通過畫形來傳達更深層次的東西——形之外的東西,包括筆墨的特性。筆墨本身具備審美功能,是可供人品賞的。現在從事傳統中國畫的年輕畫家與古人修身、修心的整體狀態有很大的差別。
總的來說,我個人還是選擇“詩書畫印”的整體安排,也就是“文”的修煉不能脫離大的文化背景。具體而言,比如書法對繪畫的影響,印章對書法、繪畫的影響,以及詩詞、詩文對這幾方面的統籌作用。我做的是傳統的功課,同時我也非常關注年輕人的嘗試與樣式探索,但反映在我作品當中又不完全是傳統的單一面貌。現在我們年輕人的規劃更重要的是審美認識與審美意識的提高,最終反映到作品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