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2007年的痛苦之后,她并不眼紅那些瘋狂。
那一年,外來客涌入景邁,四處搶購。古茶漲到每公斤六百多元,連無人問津的現代茶都從20元漲到140元。
一天,給鄰居蓋房子的建筑工人跟咪選恩定了一批價值約70萬的古茶。為了滿足這個大單,手里茶葉不夠的咪選恩花了40萬收了一批茶。這名工人交了2萬定金。
“當時都不給錢的,人人都以為可以賣掉。”她說。但是,隨后普洱茶突然跌落,古茶跌到100元/公斤,現代茶跌到30元/公斤。
那些信誓旦旦的客戶再也聯系不上了。建筑工給咪選恩最后一個電話是,“我離開景邁了,回去拿錢。”從此杳無音訊。
短短一個月時間,咪選恩虧損上百萬,幾乎傾家蕩產,幾年后才慢慢喘過氣來。此后,她養成一個習慣,客人須預付50%的貨款。
相比古樹茶的備受青睞,現代茶則乏人問津。
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丁家箐是重要的現代茶產區,但除了蟲鳴,很少見人。“價格仍然很低,集中在每公斤十幾元、幾十元。”一位現代茶農說,他的40畝現代茶園,年收入大概七八萬,無法與古樹茶相比。
普洱市茶葉局副局長劉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普洱市的茶葉產出主要由146萬畝現代茶和18.2萬畝古樹茶提供,前者產量占到90%以上,但漲幅極小。茶葉局調研發現,有的地方現代茶干葉才賣到12塊多一公斤,算下來,茶農虧本。
劉倫極力希望資本進入普洱茶產業,但不是往名山名茶聚集,因為那對整個產業并沒有提升。(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