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師們看來,中國的刺繡文化若要長久流傳,光靠市場上千篇一律的產品遠遠不夠,還應多出精品,讓現代刺繡體現原創性、國際性、當代性、藝術性。2011年10月,姚建萍的蘇繡《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及《世紀和平—百鴿圖》分別以3300萬元和2600萬元,作為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非遺產品成功上市。再以蜀繡為例,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等,都是蜀繡中的精品佳作。
一位名師,就是刺繡的一個品牌。在古鎮木瀆,毗鄰蘇繡大師沈壽故居,政府斥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建萍建立了“姚建萍刺繡藝術館”。此后,姚建萍用自己的資金將藝術館建成了一個集展示、設計、經營為一體的文化企業,納下100多名徒弟。
在鎮湖繡品一條街,聚集著中國刺繡大師3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7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11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繡娘到藝術家,從小作坊到公司”,姚惠芬、梁雪芳、鄒英姿等蘇繡大師將自己的“拿手絕活”手把手地教授給繡娘們。在廣東、四川、湖南,刺繡大師們無不主動肩負起重任,帶領著一批人為中國刺繡的傳承和發展傾注心血。
提及湖南省為傳承湘繡建立的“湘繡藝術學院”,其他繡種的從員者都頗為羨慕。自2006年起,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將傳統的師徒相授與學歷教育相結合,采取“訂單式”培養模式培育湘繡人才,8年來為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湖南湘繡城企業集團等培養了400多名高素質、高技能的湘繡人才。2011年,湖南湘繡藝術學院成立,在湘繡名品與新產品的研發、湘繡文化研究領域,培養新時代的湘繡接班人。目前,湘繡藝術學院辦學規模初步確定為全日制在校生1500人左右,每年培訓3000人次以上。
一代代刺繡大師用手中的針線演繹著偉大的藝術理想,“不能讓刺繡在下一代斷了脈”是他們共同的企盼。(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