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個叫“張欣”的博主發了一條微博:“從來沒有讓我的孩子們背誦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因為我記得一位智者的話:昨日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服。”這一帶著冷酸靈的言論幾天內就引來兩萬多條轉發和評論。
從博主的初衷看,也是對一些老師在寒假作業中強迫灌輸式的背誦有意見,希望孩子有更多的創造力,希望新時代要有新的話語方式,希望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而不希望孩子有背書的痛苦,不希望孩子成為不動腦筋的機器。但她從否定國學的角度下結論,引來的就都是質疑之聲。看來國人對待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十分重視和珍視,不管這些經典是不是昨天的太陽,它都對今天的我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看到國人對經典在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當然,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理解力很差懂事不多的情況下強迫孩子大量背誦這些經典,也是不可取的。
誦讀國學經典有沒有用,網友們自有看法:“昨天文化的精華,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唐詩宋詞的美不是用來曬被子的。”“讓孩子背古文,不是想去給他們灌輸什么‘昨日的輝煌’,而是想讓孩子們在吟誦中去體會漢語的韻律和美感。”“外國那些沒營養的童話怎么和中國的唐詩宋詞、西游三國相比。”“你可以這么教育你家小孩,但不能誤導大眾。”“背誦,就是一種學習能力,受益一身的能力。”“詩詞不是用來死記硬背掉書袋的,古詩詞凝聚的是漢語最極致最精粹的美。”“昨日的面包也能填飽今天的肚皮。”“昨天的經驗換來今天的教訓,應該讓孩子看看歷史。”但也有網友認為:“若是一味地死記硬背,只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言傳身教為正道。”
從網友的評論中,我看到了國人對于國學經典極大的熱情,看到了國學與國人教育扯不斷的交集,也看到了今人越來越多的理智和思考。在對待國學的問題上,總是有兩種極端,總是容易矯枉過正,或是完全否定,或是完全肯定。過去的背了再理解囫圇吞棗的做法,一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已經給出過答案;而“文革”中破四舊將經典付之一炬,也是讓人痛心疾首的。其實,我們學習的任何東西都是昨天的,昨天的太陽一樣給人溫暖和美好。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來自哪里祖宗是誰,或許也將很難知道自己想要去往何方成為何人。只是,對于這些國學啟蒙經典,應該如何面對,或者應該如何選擇,看著孩子們天真的臉龐,這的確是考驗每一個家長的課題。(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