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表示,十年前鑒寶類節目初創時,完全走的是文化宣傳路徑,但是受眾面小,很多節目都沒有成功。后來,很多藏友希望了解文物的價值。在不清楚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前提下,價格是一種衡量文物價值的最直觀、最直接的方法——既然面對大眾,就需要滿足他們的要求,因而電視節目中就出現了估價環節。電視除了有主流導向的責任外,還需要迎合受眾的欣賞習慣。
那么,既然是觀眾需要,如果限制估價、取消文物交易,應該就會影響到節目的收視率,對此,李建偉怎么看呢?
李建偉說,鑒寶類節目的前十年可稱為“前鑒寶時代”,那時的觀眾還停留在對文物藝術品認識的初級階段上,估價和娛樂性能夠引起觀眾的強烈興趣。而隨著文物藝術品市場的逐漸透明化,觀眾鑒賞水平的提高,他們已經不再僅僅盯在估價層面上。
“現在信息這么發達,如果專家估價與市場上的實際價格相差懸殊的話,觀眾就認為你是在忽悠,估價反而起到了不好的作用。鑒寶類節目如果僅僅停留在估價這個層次上,顯然落伍了。隨著電視節目進入‘后鑒寶時代’,以宣傳文物藝術品的文化、歷史和美學價值為主導,讓文物的價格逐步回歸到它的本質價值中去,這才是電視節目的主流。事實上,主流媒體在估價問題上一直是很慎重的。”
李建偉的說法,也得到了藏家的回應。
曾參加2012年4月7日央視《尋寶》節目的藏家夏增昆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估價并不是現在節目的必要環節,我帶著藏品青田石雕翡翠綠參加節目,在節目中專家并沒有估價。其實估不估價,都對我沒有什么影響。”
“限估令”恐成一紙空文
回顧鑒寶類節目十年,估價的最直接影響就是使得社會大眾產生了強烈的珍視和保護文物藝術品的意識,同時也刺激了大眾收藏投資的欲望。紅火的文物藝術品市場泥沙俱下,金錢泛濫,引發了公眾的擔憂,包括對于電視鑒寶類節目的質疑。
實際上,估價問題在文物藝術品市場遵循固有的行業規律,跟電視鑒寶類節目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聯。
李建偉表示,文物藝術品價格由綜合因素決定,現在的市場價格和文物本身的內在價值,如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并非正相關,或者關系甚微。有些歷史價值高的文物藝術品,市場價格并不高;有些東西只是看著好看,但就是價格高,很多公眾覺得不合理,可見,這樣的價格是由市場中的供需關系決定的,而且還與出于炫耀目的以及投機動機等有關,電視節目中的估價并不能左右市場價格。造假、盜墓古已有之,并不是電視帶來的。
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微博)指出:“我們討論一件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主要說的是精神層面、文化層面,像一張畫,其物質層面的價值也就幾十塊錢而已,但精神層面的東西很難確定。真偽鑒定不管怎么說,還有法院、公司,還可以找家屬,找專家,但估價的事沒有人可找。所以說,文物藝術品的估價門檻比鑒定更高。討論估價問題,是個極難的事兒。”
在對各方的采訪當中,記者有一個突出的感受,那就是,大家都希望,有關方面在出臺某一政策時,要先多聽一下行業各方意見。有采訪對象對記者表示,看過了“限估令”之后,他覺得,這又是一個以簡單“限”字來實施管理職能的例子,因其簡單,所以實際效果很難達到預期。
北京華辰拍賣(微博)有限公司總經理甘學軍表示理解文物局的初衷,認為這一舉措本身是合理的,但是要落實這一“限估令”,國家文物局要“會同新聞、廣電等有關管理部門,加強對媒體有關文物節目、欄目的管理”,這是一個以國家文物局主導,而不是以國家文物局為主體的管理方式,文物局執行起來恐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