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質疑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場拓碑售賣拓片引關注:
近日,有網友質疑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場拓碑售賣拓片毀壞文物,稱該博物館在館內長年設拓碑處,現場有師傅給碑刻上紙、捶打、上墨,售賣500~800元不等。那么,如此現場拓碑售賣拓片會不會對碑刻文物本身產生破壞?傳統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文物保護如何和諧統一?不妨聽聽相關專家的意見。
拓碑必然傷碑 干濕交替是古碑刻第一殺手
拓碑是否會對碑刻產生破壞呢?對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周雙林明確表示,在石質碑刻上進行拓印,涉及到一系列制作步驟,在這一過程中,多少都會對碑刻造成損壞。“比如捶打,還有就是墨跡進入石刻內部,都會對石碑產生影響。不過如果這一行為已經持續很久的話,估計該產生的破壞已經產生了。我覺得作為商業經營行為的現場拓印并不太合適,應該減少或者停止。”
同時,做拓片一般需要先將石碑噴濕,這一過程會用到水。廣州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館員戴建國告訴記者,石質文物保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控制水,因為石質文物的幾大傷害源,首先就是水;其次是大氣、酸雨等的污染;再次是可溶鹽對它的侵蝕。“其實,石質類的東西,要么你讓它長時間保持干燥,要么你讓它長時間保持潮濕。石質文物最害怕的狀態就是時而干燥,時而潮濕,這樣的干濕交替對石質文物來說是第一殺手,它會導致石質文物內部可溶鹽重結晶,鹽分重結晶會產生體積的變化,從而在石質文物內部產生應力,致使石質文物開裂粉化等。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經常見不到水的地方石質文物保存得比較好,而長年靠著水、接觸到水的石質文物也保存得比較好。”
除了防水之外,在與石質文物接觸的過程中使用符合標準的水、墨也是保護其的必要條件,比如我們經常用的自來水中,就有一些可溶鹽的離子存在,為防止可溶鹽的侵蝕,我們在接觸石質文物的時候,要盡量避免用自來水,而用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所以,如果要在石碑原物上進行拓片的話,那么我們最好先對其做一個加固和防水封護等處理,使得多次拓片也不會導致水分進入,而加固后的石碑表面也有足夠強度應付拓片的作用力。另外,還要選用蒸餾水進行拓片。而對一些保存得比較差、石質也不夠堅硬的石碑,我們會盡量減少拓片的次數,因為拓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機械作用力,這樣的壓力對碑刻也有傷害。”戴建國說。
不過,對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現場拓印,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則認為,要分兩種情況來看:一個是直接在石碑文物上進行拓印,這樣的話如果次數太多,肯定會對石質文物本身造成傷害;還有一種就是翻刻一塊石碑進行拓印。如果是翻刻的碑,那它本身不是文物,只是復制品,在上面拓印多少次都無所謂。當然,翻刻的石碑所拓出來的效果肯定沒有原碑好。
保護標準好定 人為破壞難防
目前,國內大多數博物館一般會用透明的材質對石質文物進行保護,避免水汽進入以及大家在觀賞時與它有所接觸。朱萬章告訴記者,現在國內對石質文物尤其是暴露在外的石質文物的保護,北方地區相對比南方地區做得好一些,這不是人為的關系,而是客觀條件的差異。“南方地區的碑刻受氣候影響更嚴重些,比如潮濕、風化,在北方遇到這種問題只要用玻璃罩起來就可以解決,但是南方地區用玻璃罩還不行,潮濕的氣候導致仍然會有許多水汽進去,這種水汽進去之后沒辦法揮發出來,就會對石質文物造成損壞,你不用玻璃罩呢,又會擔心游客的損壞接觸,所以會陷入一種兩難境地。”不過,博物館的碑刻一般都保護得很好,恒溫恒濕,就不會出現這種兩難的情況。
周雙林指出,國內目前對于石質文物的保護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國家所出臺的石質文物保護標準基本上都是技術層面上的標準,但石質文物的破壞很大部分是人為的破壞,尤其是大的石窟、石刻,小的還問題不大。人為原因比如經濟建設的破壞,包括修路的震動、工業的污染、開山炸石的直接破壞,還有一些管理不善或者干脆沒有管理措施的人為因素。我們現在對石質文物的保護基本上是按級別進行保護,各負其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由國家負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由省級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