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長假,每日近50萬名的客流量也使得北京各大景點出現客流小高峰。不過,游客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也隨之上升。
在小長假期間,本報派6路記者分別前往故宮、前門、天壇、頤和園、后海、奧體公園六大地標性景區走訪,發現故宮這一客流量最大的景區不文明行為最多。而在大家熟知的不文明行為中,亂扔垃圾現象最為嚴重。
記者調查
故宮景區成“重災區”
中秋時節,北京的必游景點故宮又迎來了大批游客。
小長假第一日下午3點,記者經過端門、午門向故宮邁進,但在這短短一路上,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文明行為。在向端門走的路上,時不時就能見到顧客扔下的冰糕紙、肉串簽子、煙頭等,而有的冰糕紙距垃圾桶只有一步之遙,也被扔在了路上。
過端門時,不少游客以手摸門釘為吉祥之說,紛紛合照留念,但不少游客卻腳踩在門釘上,做出攀巖的姿勢,有的游客則是比誰跳的高,要在端門上留下自己的手印。
為什么:記者統計了各景點每天上、下午1小時內的游客及其行為舉止,其中,故宮景區的客流量最大,在記者統計的一小時內,有超過5000人次的游客進入。因此更容易出現不文明的行為,不文明行為占該景區總客流量的近15%。
亂扔垃圾現象最多
在市民心中,國人不文明行為主要集中在“亂丟垃圾”、“隨地吐痰”、“攀爬古建”等,那么哪些行為最多?記者統計發現,“隨地亂扔垃圾”的行為最為嚴重。
記者昨日下午來到奧體公園3號安檢口,記者每走一步就能看到地板夾縫中丟落的煙頭,此外,旅游小廣告、雪糕棒、雪糕袋、糖果皮也是最常見的垃圾,但很快就有清潔人員跟著掃除干凈。
同樣,在頤和園十七孔橋附近,商鋪和公廁之間的花壇上坐滿了游客,其中有四五個游客腳下都有隨手丟掉的垃圾,如碎雞蛋殼、熄滅的煙頭、冰淇淋外包紙、烤腸木簽子等。
而在后海,亂扔垃圾的現象也十分嚴重。19、20日兩天晚上酒吧高峰時,記者發現,遠處看似潔凈的湖面,走近一看,湖邊被礦泉水瓶、小吃盒等垃圾“占滿”。
為什么:亂扔垃圾現象嚴重,是不是因為垃圾桶等設施設置不足?
記者在故宮、頤和園、天壇等景區走訪發現,那里的垃圾桶設置較多,基本15-20米就能見到一個垃圾桶,且有明顯的標識。而亂扔垃圾的游客多坐在石階板凳上進食,由于垃圾都是果品、食物包裝等細碎的東西,不少人懶得多次往返于垃圾桶之間,就隨手丟在一旁。
在奧體公園,這里的垃圾桶數量并不多,記者走出50米才看到一個,但是隨處可見的是背著簸箕、拿著掃帚夾子的保潔人員。他們在廣場上不停地“巡邏”,清理游客扔下的垃圾。“反正有清潔工掃,而且搶著撿瓶子的人多的是。”在奧體公園綜合服務亭的休息處,一位游客將喝空的瓶子扔向路邊說道。
在后海,垃圾桶的數量也不多。“走老遠也沒見一個垃圾桶,好不容易看見一個也被裝滿了。”一位帶著小孩的游客這樣表示。
下午時段更易出現不文明行為
根據記者觀察的各景點的數據,記者發現,每日下午發生的不文明行為最為集中。下午各景點的不文明行為都遠高于上午的發生概率。
為什么:可能是逛了一上午景區比較累,又加上天氣以晴間多云為主,許多游客選擇在景區的長廊、座椅、樹蔭下休息、進食。比如昨日下午在天壇公園,記者就發現不少游人不顧形象自顧自地脫了鞋,側躺在長廊上休息,甚至有人干脆在臉上蓋個帽子,伸直了腿在長廊上睡個午覺。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