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學校開學,張振堂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如期返校,但是一想到明年就要畢業,他的心情便如陰雨綿綿。根據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文化藝術管理系以往的就業情況,他的出路并不樂觀——進入文化系統內的文化館很難,與專業不對口的企業他不愿意去。
9月初,也是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開始職場生涯的時期,但是對于大連群眾藝術館來說,這樣的月份并不特殊,因為從2008年開始,該館再未舉行校園招聘,人才輸入主要通過調轉方式從基層文化館調入。“因為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經驗充足、操作能力強,用起來得心應手,這恰恰是藝術院校的學生缺乏的。”大連群眾藝術館館長姜廣平向記者道出了多年來不招應屆畢業生的主要原因。
藝術職業院校:“英雄無用武之地”
2013年7月,全國首期藝術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班在北京舉辦。培訓班匯聚了近300位藝術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師,其中有不少是從事管理的高級教師。趙鳳英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文化藝術管理系書記,她參加培訓的目標并不僅僅是提高提高業務水平,而是希望與同行有更深的觀點碰撞,因為藝術高職院校這門新興的專業——文化藝術管理還有很多難以解開的困惑。“對于藝術高職院校的公共文化人才培養,我總有種盲人摸象、閉門造車的感覺,因為看不到文化藝術管理的目標在何處,我們培養的學生出路何在?”培訓班上,趙鳳英的疑惑引起了大多數教師的共鳴,大家都在思考到底如何培養公共文化人才。
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承擔著培養公共文化人才重任的文化藝術管理系成立于2006年,先后有3個專業面向社會招生,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專業是第一批招生。“2006年籌備時,我們曾經對市場需求進行了調研,對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與才能進行了探索,進而設置了相關課程。”趙鳳英說。
在趙鳳英眼里“課程設置相對成熟”的非遺保護管理專業,首批學生的就業卻遭遇了“滑鐵盧”。“有一半多的學生沒有進入相應的崗位,少部分人即使進入了文化館(站),也是因為家里有點關系。”趙鳳英說,“試想如果不是通過非正常途徑,該專業的學生花費4年時間等來的卻是畢業即失業的慘痛結局。”
從全國層面來看,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趨加大。相關資料顯示,2003年以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總數持續上揚。2003年,畢業生總數為212萬人,2005年增為338萬人,2009年刷新為611萬人。今年,全國畢業生數量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被各大媒體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業最難年”。
如此嚴峻的就業大環境,讓高職類藝術院校的就業工作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對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來說,這種難度尤甚。因為文化藝術管理是一個新興的專業,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我國藝術職業院校才開始陸續招生,不論是學科建設、課程設置還是師資隊伍,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高職類藝術院校公共文化人才培養還存在不少不足。一是就業難,目前全國各地文化館(站)將進人門檻設在了本科學歷及以上,直接把高職院校學生擋在了門外。二是生源質量不高,就業困難造成很多學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困擾。三是師資缺乏。目前很多高職類藝術院校文化藝術管理系的教師大多為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其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專業的發展。四是教育教學管理和創業教育指導跟不上。”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發改辦副主任陳學文對此有很深的體會。
文化館(站):“人到用時方恨少”
一次非遺展演讓山東省群藝館館長王壽宴急壞了,全館幾十號人能承擔非遺保護工作的只有兩人,其中畢業于山東大學民俗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王芹是王壽宴招了很久才招到的可用人才,但是遇到重大活動時,人才匱乏仍讓他感覺捉襟見肘。所以,每年山東省群藝館都會向社會招聘人才,其中不乏招收應屆畢業生,但是從他們的招聘要求上不難發現,應聘人員需要在學歷和專業方面達到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學歷在本科及以上,具有舞蹈、音樂、曲藝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應聘者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專業知識考試和面試,方可被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