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國古董假貨泛濫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日益繁榮,贗品的流通隨著市場的擴大而增加。所以中國的收藏家要分外小心,以確保藏品的真實性。”較之國際藝術品市場“半數以上為贗品”,惠特曼向記者披露,中國的情況更為嚴峻。
根據“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拍賣行”的有效信息顯示,“中國古董藝術品市場上應該有70%是仿造的。假貨尤其泛濫的領域在字畫、瓷器以及中國古代兵器等。中國的制造工藝非常之好,在審美上與古代的文物在同一層次甚至更勝一籌。”
惠特曼這一說法,得到了國內資深藝術品投資咨詢人士成鳴(化名)的印證。成鳴甚至向記者表示:“70%的估計還算是比較保守”。他披露,陶瓷造假以江西景德鎮、河南洛陽、浙江龍泉、廣東潮州等地為主;青銅器造假是以河南洛陽伊川縣煙澗村為代表。”玉器造假重災區為河南南陽鎮平縣石佛寺鎮、安徽(蚌埠),這些地區主要是漢代玉器造假地。遼寧則是全國90%的仿制紅山玉的聚集地;書畫造假以天津鼓樓地區為最。
“最荒唐有一個例子,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藝品,在北京古玩市場上,曾被國家機構列為搶救性收購的北魏珍貴文物。這個段子在業內一度成為笑柄。”成鳴告訴記者,一位專家在北京某古玩市場的地攤上看到了一尊“北魏時期的陶俑”,當時恰逢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此專家即認為該陶俑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上報國家博物館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
但隨后這種“北魏陶俑”在市場上大量涌現,有人提出質疑。后經警方調查,才發現這批陶俑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的高水旺仿制的。
“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繁榮催生了大批的制假村。不過雖然這些制假村中的農民個個都是造假的高手,但是相對專注于高仿工藝品的民間藝人而言,農民的造假僅僅忽悠普通的收藏者,而高仿的工藝品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成鳴透露,“能夠被鑒定出來的大多是二三流的贗品,真正一流的造假,比如瓷器,只有把真的和假的放在一起才可能看出來。”
這些制造贗品的工匠,只在利益的最底層。“有些從事藝術造假生意的商人,或許支付給工匠的錢只有幾千、上萬元左右。因為比如像瓷器的造假,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專業的工匠完成,沒有人可以憑借一己之力來完成一件贗品。但出錢的商人能將這些工匠統籌起來。最重要的一點是,也只有能夠涉足這個行業的商人,才能把贗品帶入流通渠道,拿到拍賣市場去拍賣。”成鳴指出,雖然國內藝術品市場贗品諸多,但“誰也不會承認自己手上有假貨”。
“而拍賣行不承擔藝術品保真責任,則進一步導致了贗品的泛濫。因為對于拍賣行來說,藝術品只要不流拍就能賺取一筆可觀的傭金收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