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所提到的文獻修復多指古籍修復,古籍修復是文獻修復的一部分,需要具備一定文化素養和古籍知識的人員承擔。我國古籍一般是指在1911年前成書,具有古典書籍裝幀形式的書刊資料。
在我國,五千年文明產生的古籍浩如煙海。盡管歷經天災人禍,古籍損失巨大,有“百不存一”之說,我國現存于世的古籍數量仍不算少。據估計,國內收藏的古籍大約有3000余萬冊,其中破損的超過1000萬冊。
現今,按我國有100余人的修復隊伍估算,大約需要修復1000年才能完成,這其中還不包括古籍正在或者再次破損的情況。
“我不是一個堅持者。”云興剛現在很后悔,“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各種原因,我停薪留職,離開了這個行業,轉行到社會做了其他。”
2009年,云興剛又回到了這個崗位,重操舊業。曾經云興剛沒有堅持,現在他不想再放棄。至今為止,他已經參加過3次系統的學習培訓。盡管學習培訓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但是,他從中看到了國家要振興這一行業的決心。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在我區,從事這一行的人數沒有明顯增加,但是,在國內云興剛的同行越來越年輕化,而且女性同志開始增加。
云興剛說:“在內蒙古圖書館內,也有兩位同志向我表示過,說想跟我學這一行。還有呼和浩特市圖書館的一位同志,也有助我一臂之力的意向。說歸說,實際操作起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難度。況且有的同志已經面臨退休,跟我學個一年半載,能學到什么,還不是一些皮毛?所以有些想法可能也只是說說而已。”(北方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