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尋味的是,就在緬甸公盤結束后不久,省石產業聯席會議、省國土廳副廳長李連舉就發出預警:翡翠泡沫破滅指日可待。
李連舉分析,翡翠泡沫面臨破滅是綜合原因:一是國內翡翠價格和價值嚴重背離;二是緬甸已經明顯控制玉石毛料的投放量,緬甸翡翠毛料價格比歷屆公盤都高,基本上漲了10倍,加工到市場以后,勢必還會出現更高的價格,增加了翡翠的泡沫成分;三是緬甸今后會盡量不賣毛料,而是轉向加工,增加附加值,再銷售到中國來;四是國家宏觀經濟放緩,加之收縮銀根,這樣熱錢就會減少,同時消費也會放緩或者停滯。
支撐“緬甸今后會盡量不賣毛料,而是轉向加工,增加附加值”這一說法的佐證是,緬甸政府已經在著手建立大型玉石加工交易區域,且已開始在瓦城到曼德勒機場361公里處動土,并給出了每英畝(約6.07畝)土地2002萬元的優惠價格。
云南的機遇與挑戰
相對于李連舉的“悲觀”,省珠寶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肖永福卻對翡翠的未來依舊持樂觀態度。
“緬甸不可能徹底停止公盤,翡翠也不可能實現完全在緬甸生產加工。”肖永福說,出口翡翠毛料到中國一直是緬甸的經濟命脈之一,但目前中國境內已經有數以萬噸計的翡翠毛料,“中國3年不進口毛料依然可以有產品來填補市場,但緬甸不可能3年不出口毛料,此外,玉文化的根子在中國,緬甸其實出臺優惠政策建加工交易區,但依然缺少足夠的文化和技術支撐。”
“即便如此,對于云南而言,原料加工和市場銷售‘兩頭在外’的云南依然面臨著不小的風險。”肖永福說,翡翠市場的波動“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自己亂了陣腳。就云南而言,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多年卻依舊“兩頭在外”不可謂不尷尬,“眼下,在云南建立加工企業迫在眉睫,加工起來了,毛料來到云南也就不是難事了。”
“兩頭在外”之余,楊自文指出,云南的珠寶市場依舊以姊妹店、兄弟店等傳統模式為主,資金不足,整合能力差,類似昆百大、七彩云南這樣的大企業少之又少,難以形成金融的概念。
“政府商家對珠寶市場的認識都不夠,很多人對翡翠的基本感念都不知道就盲目進入市場,而政府部門也沒有制定相應的門檻,以至于昆明、騰沖、瑞麗等地都有幾十家專業的市場存在,重復建設之余也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楊自文說,云南可以開發的遠遠不止翡翠資源,有40多種類似黃龍玉、碧璽這樣的玉石資源有待開發和挖掘,“省內市場飽和的同時,除了個別大企業,我們卻很難在省外看到云南企業的身影,云南的翡翠珠寶市場依然處于被動營銷的狀態。”
在楊自文看來,除了注重引導生產加工企業落地外,云南還應該抓住橋頭堡建設的機遇和獨特的地理優勢,從源頭上掌握話語權。“哪里有原料,工藝師就會往哪里走,政府再引導工藝師和相關學校扎根云南,引導做大相關的金融產品,這才是云南翡翠玉石產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出路。”
但楊自文也坦言,云南的翡翠珠寶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也面臨著認知不夠,專業化水平不高,政企、銀企合作不暢以及與緬甸的利益博弈等方面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引導和開發各類珠寶產品,實施云南的財寶戰略才是‘玉回云南’的出路所在。”
記者手記
撲朔迷離的翡翠業
不是誰都玩得起
從顧客到經銷商再到專家學者,記者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話:翡翠這一行,水很深。于是,才明白,原來“黃金有價玉無價”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