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遺址現狀:遭侵蝕、被蠶食
相關研究表明,阿房宮始建于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而至秦亡,阿房宮尚未全部建成。漢以后到唐代阿房宮區域因地勢較高,曾多次作為屯兵之處。宋代以后,隨著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移,曾經煊赫一時的阿房宮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阿房宮遺址逐漸演變為農田,遺址周邊開始形成村落。
根據《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前期研究》,阿房宮遺址區除受自然侵蝕之外,還由于處于城鄉接合部,隨著遺址區域人口自然增長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各類建筑較為普遍,對遺址造成了蠶食。
“目前,遺址的2/3都在村莊底下,村莊的7000多名村民住在遺址上,每天吃喝拉撒,死了人還要往上埋,對遺址本身就是一個破壞。我覺得建立遺址公園首先為遺址的保護、考古和可持續研究提供條件,否則都壓在村莊底下,估計再過40年,夯土就要被挖光了。”李軍表示。
對目前啟動的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李軍認為有兩點好處:第一,周邊群眾包括西安市民和國際旅游者能看到阿房宮遺址,能有這么大一片中央城市森林公園供大家游玩、健身;第二,為遺址的可持續保護、發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專家提醒:要有新意,避免再次失敗
陜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所研究員張燕認為,阿房宮項目提出要打造西安國際一流的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必須對它進行經濟效益評估和風險評估。以前打造“曲江模式”,請的都是有名的專家,但是風險評估后與實際出入很大,考量評估是否真實,政府需要有反測評。
張燕認為,不能孤立地談阿房宮文化產業基地,要放在整體城市規模上來看。西安打造了許多大景觀,很多模式都十分雷同。“我們要問阿房宮的新意在哪里?是否和現在已經建成的大明宮、法門寺、樓觀臺、浐灞、臨潼有區別?景觀體系的優勢在哪里?阿房宮景區的打造,必須對其他景區進行研究,這是成功的關鍵。”
文化地產專家易介中認為,阿房宮遺址所在區域處于城鄉接合部,比較落后,很多百姓愿意搬走,改善生活方式,這也是政府履行的職責。輿論不應被380億元的數字嚇住,這筆錢應該是分級、分期投入,并非一次性投入。
易介中告訴記者,項目能否成功,誰來做很重要。比如辦奧運會,有人賠錢有人賺;世博會有精彩的,也有難看的。現在“新阿房宮”建設,操作過程中缺少一個好的團隊,沒有世界知名的規劃大師來操盤,很難讓大家心服口服。
在臺灣,此類項目會有學者、民眾共同參與,進行公示公告,這是值得借鑒的。如果該項目的開發,能帶動區域形成國際化的生活方式,使當地老百姓受益,社會公眾就不必太過敏感。(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