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人進故宮修寶貝固然是件好事,但令不少人擔心的是:故宮的文物安全是否能得到保證?
“故宮的安全門檻很高。”苗建民說。為確保安全,在正式開始修復文物前,故宮專門開設為期一周的安全培訓,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故宮的防火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復安全等。苗建民稱:“培訓結束后,還要進行考試,因為安全是第一門檻,邁不進這個門檻,其他無從談起。”
單霽翔也表示:“安全是項目實施的前提和保障。面對歷經百年、數百年留存下來的文物,無論是哪一個等級,哪怕是文物資料,都十分珍貴,我們必須心存敬畏。”
除了保證安全外,對這些可能從沒修復過文物的民間藝人是否能將文物修好,不少人也存疑。苗建民表示,現在是磨合期,讓大家先從一般文物開始修起,先適應一段時間,同時他強調“這不同于在工廠生產商品,不能記件數、規定有多少件、幾天之內要完成,應該慢工出細活”。
當然,修復工作不僅是簡單地把文物修好,單霽翔指出:“要對文物的病害進行勘察,每修一件文物要有修繕報告,讓后人知道他們用什么材料、什么技術把這件東西修復好的。”此外,故宮還將對修復的過程全程錄像,修復完成后也會進行科學檢測。“這樣,后人再次修復這些文物時將有據可依”。
單霽翔表示,通過運用檔案記錄、照相、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技術和手段,與這些文物的保護修復直接相關的各種技藝,在瀕臨失傳的絕境中得到搶救性的恢復,這些原來僅靠口傳心授的“獨門絕技”,能被永久記錄和有形地展示與傳播。
通過這次合作,故宮也希望其文物修復保護工作在用人機制方面能實現全新探索。“部分在實際修復保護工作中確有一技之長,能夠高效地完成修復任務的人員,將被故宮博物院納入專業人才數據資料庫,長期作為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保護的重要力量。”單霽翔說。
在故宮人眼中,2020年將是重要的一年,因為“平安故宮”工程將實現中長期目標:故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工作將基本完成。屆時,故宮將舉辦搶救性文物修復成果展。(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