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林認為,一是建設“博物館+城市新區”的綜合型博物館模式,結合城市新區建設博物館,將濟南建筑文化博物館融入濟南新城建設。另外一種就是“展覽館+歷史街區”的社區型博物館模式,可將濟南建筑歷史的展覽內容由一個展館延展至整個片區,形成一館一街、動靜態結合的展覽模式。
劉剛建議,政府可以在老商埠區、旅游路沿線或公園景區周邊辟出專屬區域,也可將“十藝節”后大量場館設施進行改造,建設博物館集群。對于已經建成的民間博物館,政府可按參觀人數、展覽次數等給予經費補助,民營博物館的建設用地可得到優先供給,并鼓勵支持民間文物收藏家捐贈文物。
“百座博物館一定要以方便市民參觀為原則,可依托社區等進行建設。”管國志表示,博物館的功能就在于向市民展呈、傳播文化,其場館一定要接近社區。
另外,民間博物館是重要的力量,理應占有一席之地,得到政府的扶持。但由于很多藏品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在建設民辦博物館的同時,政府應該組建專家指導機構,對藏品進行鑒別,對場館建設進行指導,防止出現誤導市民的現象。
“民辦博物館發展不僅需要政府輸血,自己也要具備造血功能。”也有專家認為,博物館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身,出現優勝劣汰也是必然的。博物館不能只是一個固定場所,而應該是有活力的。
據悉,位于緯五路東的宏濟堂博物館就保持著邊經營邊展覽模式,把文化與產業結合起來,催生出新型文化產品。另外,商埠區的羲古會館也在走這條路子,除了展廳免費開放外,還有文化消費項目,為民間博物館的生存探索出一條發展之路。(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