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民間老物件、掌上玩物成為收藏品,價格急速上漲,收藏人群不斷擴大,甚至成為游資追逐的對象。
掌上核桃的賞玩文化
在古玩城開店的小劉最近做了這樣一樁買賣,4年前以150元買的一對核桃,最近出手價已到3萬元,對于這樣的行情,小劉并不感到意外。從5年前文玩核桃市場漸成雛形時,他就逐漸涉入這一小眾藏品的經營,然而,近幾年來,文玩核桃這小小的掌上玩物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價格倍增,整體市場供不應求,小劉的生意也水漲船高。據他介紹,小店僅9月份的核桃成交額就近百萬元。
小劉介紹,目前購買核桃的人主要有3種:一是核桃老玩家,在其客戶中的比重約為40%,這些人挑選核桃很講究,買了之后不離手,日日把玩;另一類是跟風者,追趕時髦,對核桃知識并不太了解,只是喜好;還有一類是介入文玩核桃的投資客,在看到這一市場的利潤空間之后,將其作為投資工具。文玩核桃在這幾股玩家勢力的推動下,行情不斷上漲,甚至出現類似“賭石”一樣的“賭青皮”,也就是購買剛下樹的核桃,在還沒去皮時,隔皮買瓤,現在,“賭青皮”的起步也要上千元。
“實際上,文玩核桃就是形狀奇特、外殼堅硬、紋路密度大的野生核桃,只是在進行挑選、加工、把玩、交易、收藏后形成有把玩意義和收藏價值的核桃。”
細分的話,文玩核桃有將軍板、簸箕盤、獅子頭、虎頭、羅漢頭、雞心等100多個品種,獅子頭、官帽、虎頭、公子帽這4種文玩核桃更是被稱為“四大名核”。據行內玩家介紹,好核桃不是買來的,而是玩出來的,在經過多年把玩、揉搓之后,核桃表面會形成一層光潤的包漿,油光發亮,顏色也會發生變化,像玉石一樣玲瓏剔透。把玩核桃不僅需要時間,還靠機緣,核桃把玩重在湊對,難也難在湊對上,有時甚至需要幾十年才能湊成一對,如果輔以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文玩核桃的價值更為珍貴。
把玩核桃被稱為“揉手核桃”或“掌珠”,其文化歷史悠久,據現有資料顯示,文玩核桃這一獨有的賞玩文化起源于隋代,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興盛于北京、天津一帶。有野史傳言,明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僅手上不離核桃,還親自操刀進行雕刻,留下“玩核桃遺忘國事,朱由校御案操刀”的故事。在清代,一對好的賞玩核桃甚至成為身份的象征,在當時,文玩核桃甚至成為臣子供奉皇帝的禮物。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至今還收藏著十幾對文玩核桃,呈棕紅色,上面標有“某貝勒恭進”“某親王預備”等字樣,其價值可見一斑。在收藏熱遍及全國、藏品日漸稀少的今天,文玩核桃流行也非無中生有。
小玩物的大乾坤
除了核桃之外,近年來,葫蘆交易也備受追捧,本來非常普通的葫蘆搖身一變,成為文玩后,價格不斷上漲,原本幾元的小葫蘆,成為把玩之物之后,標價為幾十元,有的更是成千上萬元。經過雕刻、押花、燙畫等工藝處理之后的葫蘆,售價要比原本高出3至5倍,一個中等大小的雕刻或燙畫葫蘆價格在四五百元,工藝或品相更好的售價更高。據業內玩家介紹,2008年,一個不錯的雕刻葫蘆售價僅為幾百元,在今天,同樣的葫蘆價格動輒上千元。
因葫蘆與“福祿”諧音,成為富貴的象征,代表長壽吉祥,這層寓意也增加了葫蘆的價格。把玩葫蘆也有樂趣所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葫蘆會變得光亮潤滑,出現不一樣的效果。而較受青睞的文玩葫蘆則是經過加工的,上面雕刻著吉祥圖案或者描繪上一些歷史典故,在把玩時更增意趣。
手折扇也有同樣的價格變化,且不說小小的一把名人書畫扇在拍賣會上可以拍出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高價,留存下來的近現代的精品折扇,其市場價格和收藏價值同樣不可小覷。比如蘇州制扇大師徐義林的玉竹扇,在幾年前價格還不過幾百元,如今漲幅已有10多倍;而用湘妃竹、梅鹿竹、佛肚竹作為原材料,制作工藝精湛的扇子也越來越精貴。僅重慶榮昌縣折扇行業在2011年的收入總額就高達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