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旭東說,他在今年7月份南懷瑾先生閉關之前與南老見過一面,當時先生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錯,后來就閉關了。后因為感冒引發炎癥,身體不適,9月14日,南先生離開大學堂,到上海中山醫院診治,9月19日回到太湖大學堂入定,最后在9月29日下午3點26分安詳辭世。查旭東說,在老先生入定的10天時間里,跟外界沒有語言上的溝通,但仍與學生有精神上的交流。最后,請了兩岸三地的醫療專家進行會診,認定老先生辭世。
查旭東回憶說,南老先生生前一直說,什么叫幸福,走的時候不要給人找麻煩,不要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太湖大學堂進行網上新聞發布,提倡大家通過網絡進行追思和悼念,這是老先生的遺愿,也是他家屬和學生的意愿。
至于南老先生的安葬,查旭東說,也是秉持上述三個原則,遵從老先生的遺愿、尊從子女的意愿,遵從重學生的愿望。七都當然希望他能夠留下來,畢竟,這是他在晚年的時候選中的一個歸屬地,但最終是以什么樣的形式留下來,目前還沒有定論。
保護:設立文物保護區
七都鎮承載了南懷瑾先生的很多教育理念,所以,查旭東說,他們正在跟大學堂商量,為了弘揚南懷瑾老師的精神,把大學堂作為一個國學的基地。 10月17日,他們已向蘇州市政府打了報告,將太湖大學堂作為一個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整體保護。
除了建筑本身、對南先生生前的一些收藏品也要進行嚴格的保護。南先生一生輾轉多地,他的30萬冊藏書一直都在身邊,其中有很多善本孤本,2006年,南先生將這些藏書都帶到了太湖大學堂,基本都保存在南先生生前工作生活的一號樓。這30萬冊藏書就是文化寶藏,要原封不動地把它保留下來。
查旭東說,很多人關心,這30萬冊藏書能否更好地利用起來,其實,老先生到廟港定居之后,助理一直在編號造冊,對這些藏書進行整理工作,更多的書都是上架的形式保存的,保存條件從溫度、濕度上講都是科學的。文保單位正式設立之后,有關方面將與大學堂協商,以一定的形式,進行整理和利用,也許,以后可能通過轉化成電子版等形式與廣大讀者見面,但這畢竟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接下來會不會建立南懷瑾先生紀念館、紀念堂,七都方面都將與大學堂方面協商再定。
七都:繼續弘揚傳統文化
太湖大學堂坐落于此,對七都鎮的影響非常深,甚至對小鎮未來的走向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去年,太湖大學堂沿岸一帶被確立為浦江源水利風景區,這是為了在太湖邊上保留一塊原汁原味的土地,避免過度的商業開發,南懷瑾先生親自題寫了景區名。今年9月4日,廟港鎮的老太廟文化廣場舉行奠基典禮,南懷瑾先生覺得這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事。老太廟建設接受的第一筆捐贈是南懷瑾先生捐贈的18畝土地,此外,老先生還捐了350萬元,其中100萬是他自己的稿費,他說, “這是讀書人心血換來的干凈錢。”在老太廟設計規范階段,臺灣知名建筑師登琨艷先生受南老師指派,對老太廟進行了義務的方案設計。
七都是一處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吳文化、太湖文化的傳統。
查旭東說,各地都在打造文化旅游,七都的定位和內涵是 “精致小鎮,從容七都”,其實還有四個字,是與國學文化相結合,叫 “佛心道骨”,講的是一種淡定從容的狀態。此外,他們也想在大學堂周邊進行一些產業化,將南老師推崇的儒釋道的理念與現代的養生理念相結合,傳承先生的文化理念,把這里打造成七都的文化名片。旅游節開幕式上,同時啟動了 “太湖七都” APP應用,這是國內首個政體官方APP應用。
七都有23公里的太湖岸線,與東、西山、三山島隔太湖相望,七都還是太湖蟹的重要產地,未來,這里都將進行生態化保護,并輔以配套化的服務。查旭東說,希望有人能在這里放慢腳步,靜靜地體味生活、思考問題,改變一下浮躁功利的生活方式,這可能對于南懷瑾先生也是一種遙遠的精神上的呼應。(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