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清遠看來,大明宮遺址保護的問題在于:要保護的遺址在地下,并沒有呈現出來,并且沒有為以后的考古發掘和保護留下空間、成了“永世不得翻身”。
“遺址保護的核心是原狀保護,而不是改造。”付清遠說,“不能將古城遺址當成公園,遺址公園也不是城市公園,不能按照公園的要求來改造遺址。”
在西安,對大明宮遺址保護也存在強烈批評之聲。“嚴格地說,這不是一種遺址保護,就是地產開發。大部分用地都被用作商業開發,遺址公園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陜西省一位文物專家表示,“這是對文物資源的一種掠奪,是一種資源開發型的文化生產,就像挖石油和挖煤一樣。”
資金如何籌措?
西安官方也正試圖推動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走出一條不同于“大明宮模式”的路子。
“目前已先行啟動的漢長安城遺址核心——未央宮遺址保護,通過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嚴格按國際慣例先保護起來。”知情人士稱,“長安城遺址申遺本身正是想避免‘大明宮模式’”。
不過,能否成功尋找到不同于“大明宮模式”的道路,仍存在不確定性。據參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的文保人士透露,漢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充滿了微妙的博弈。
據介紹,以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為名進行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先期啟動項目——未央宮遺址區保護,總投資額75億元。因此,整個遺址區保護的投資勢必更加驚人——此前,西安市完成的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規劃面積為19.16平方公里,總投資120億元,而漢長安城遺址的規劃面積達到75平方公里。
在中央財政對文物保護撥款有限、西安市年財政總收入只有600多億元的情況下,遺址保護巨額資金如何籌措,也關系到長安城遺址保護的路徑選擇。
此前的大明宮開發中,由于大明宮遺址周邊限高,參與遺址區保護的房地產商無法實現支出與收入平衡,西安市政府被迫于2008年給企業新增可供開發土地以平衡資金。
大明宮遺址保護以16平方公里的外圍開發面積平衡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宮遺址保護區尚且有困難,要在75平方公里的長安城遺址特區內平衡37平方公里的遺址區保護,難度可想而知。
“一旦最后倒騰不過來、形成經濟壓力,政府極有可能拿遺址區內土地做交易,那問題就大了。”一位文保人士憂心忡忡地說。目前未央宮遺址以外長安城遺址區域的保護——這涉及到其上居民搬遷,尚無明確方案。
“現在還沒有搬空75平方公里內全部居民的設想。”上述知情人士說,如果75平方公里遺址特區內的居民全部搬遷,最后難免變成土地經濟。
這位知情人士稱,由于離明年七八月專家驗收未央宮遺址申遺僅剩不足一年時間,而絲綢之路申遺事關多國。因此,只有到申遺結束后,才會考慮長安城遺址保護下一步的行動以及究竟遷移多少人。(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