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香港藝術品交易是否會借機重新崛起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內地藝術品市場高歌猛進,風頭早已蓋過了香港,然而香港憑借零關稅和高效便捷的服務,仍然是亞洲藝術品市場的重鎮。如今,許多交易機構開始在香港建倉,大量海外文物在香港匯聚,尤其是古董交易方面,香港將進一步強化對內地的優勢,市場的天平開始向對內地不利的方向傾斜。就在7月5日,嘉德拍賣宣布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并于10月舉行秋拍。
查稅還是減稅引發激辯
今年5月7日,在“北京文物藝術品交易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拍賣業向海關發難,稱將中國海外回流藝術品視為海外進口工藝品和奢侈品并不恰當。海外回流文物藏品的關稅、運輸和保費,以及綜合交易成本較高,使得內地拍賣企業與香港佳士得、蘇富比等相比明顯處于劣勢。中國藝術品市場大而不強,企業在與國際競爭中較為脆弱,如果回流文物繳納高額關稅,那么企業的競爭力將蕩然無存。
一位拍賣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藝術品交易總體上是一個無害市場,對個人來說,規范的交易可以使資產保值增值;對國家來說,則是宏觀經濟的蓄水池。況且,現在全國拍賣業每年成交額不過四五百億,仍處于需要扶持的成長期。
然而北京《鑒寶》雜志總編王健卻反對這種觀點,“請先給我一個藝術品交易減稅的理由,因為實體經濟的稅率并不比它更低。”他說,“藝術品交易只是財富的轉移,資金進入后就沉淀了,不再創造新價值,如果這樣還享受低稅率,對實體經濟更不公平。”在他看來,拍賣行的名義傭金為成交額的25%,堪稱暴利,2010年拍賣業人均創稅額超過26萬元,把證券業和銀行業遠遠甩在后面。他說:“保時捷911跑車的稅率是82%,勞力士手表的稅率是47%,蘭蔻香水的稅率是57%,藝術品繳24%的稅高么?”
“我一直呼吁用稅收的手段打擊假拍和拍假。”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的作者、文化學者吳樹說,“吳冠中生前曾告訴我,某一場他的專場拍賣會全是假貨,而藏家蘇羅敏花253萬元拍下署名為吳冠中的《池塘》,經吳冠中本人鑒定為假,卻在法庭上輸了官司。如果嚴格稅法,追稅加罰款足以讓那些自拍自買、知假拍假、哄抬價格、欺詐洗錢者血本無歸。查稅本身就是規范市場的手段,做生意交稅天經地義,現在的市場對違法者太縱容,對守法者又太苛刻。”
肩挑手提建不成國際交易中心
查稅門能否真的堵上關稅漏洞?事情顯然沒那么簡單。
有人在網上整理了高價低報、轉關進口等多種方法,但最常見也最難以防范的則是個人攜帶入境。根據規定,旅客攜帶自用物品,價值在5000元以下的,在入境時免征稅款。對玉石、字畫等小件藝術品,完全可以隨身攜帶,即使被查到,也可以說是工藝品或謊報一個很低的價格,更何況海關不可能對每一位入境者嚴防死守。
“如今中國占了全球藝術品交易份額的42%,幾乎相當于第二名美國和第三名英國的總和,迅速壯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該到了告別野蠻生長期的時候了。”甘學軍說,“肩扛手提,建不成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我們現在是"中國藝術品"交易重鎮,以后還要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重鎮;現在我們關注文物回流,今后還要推進文化輸出,這都是建設文化強國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比打擊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健康有序持續發展的市場。”(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