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通紀念幣:
3角硬幣25年漲1666倍
甄偉鋼:流通紀念幣也自成一個板塊,它與貴金屬紀念幣不同。目前人民銀行已發行的流通紀念幣包括96枚硬幣和3張紀念鈔(奧運紀念鈔+千禧龍鈔+建國50周年紀念鈔),它們的材質是用于印刷鈔票的紙張或鑄造普通硬幣的金屬,面額表明其法定價值,主要以中外重大事件、節日、紀念日和珍稀動物為題材而設計鑄造,是國家發行的可以流通但又具有紀念意義的法定貨幣。貴金屬紀念幣則主要由金、銀、鉑、鈀等貴金屬材料制成,當中金銀紀念幣是貴金屬紀念幣的代表性品種。
96枚硬幣當中,最值得關注的“幣王”是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時發行的一枚面值1元的紀念幣,現在單枚價格都過4000元了。
另外關注度較高的還有1987年第六屆全運會在廣州舉行時發行的3枚紀念幣。現在這枚3角錢的紀念幣漲到了500多元。
江則昊:相比紀念硬幣,中國的紀念鈔發行很少,只有3張:2008年發行的面值10元的奧運紀念鈔、2000年發行的面值100元的千禧龍鈔,以及1999年發行的面值50元的建國50周年紀念鈔。當中升值速度最快的是2008年紀念北京奧運會召開發行的奧運紀念鈔,去年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一度超過了7000元/張,目前報價在4000元/張左右。但因為品種和發行量都比較少,所以紀念鈔長期還是看漲的。
(3)連體鈔:“大炮筒”漲了300多倍
江則昊:就我個人而言,我最看好的是連體鈔板塊。連體鈔是各國央行或取得貨幣發行權的機構依法發行的法定貨幣,兩張以上連在一起未裁切,是專供人們收藏鑒賞的。它有“新、奇、特、量少、防偽性最強”等特點,而且按照國際慣例都是溢價發行的,所以收藏價值比較高。
目前,整個中國的連體鈔包括香港、澳門等地區共發行了30多個品種,總市值5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香港連體鈔發行最早的是1995年匯豐銀行發行的20元整版鈔。中國人民銀行最早發行的是1999年建國50周年50元三連體鈔。澳門最早發行的是1999年大西洋(600558,股吧)銀行發行的20元、50元十二連體鈔。
為什么說連體鈔板塊是紙幣收藏的精品板塊?因為它的整體升幅很大。兩連體鈔如2000年發行的千禧雙龍鈔,由300多元上漲到現在的1.8萬元左右,約60倍;三連體鈔如1999年發行的建國50周年50元三連體鈔,由400多元漲到現在的2萬多元,約50倍;四連體鈔如2000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四連體大全套(康銀閣版),由1700多元漲到8萬多元,約50倍;2000年發行的2元、5元四連體鈔,也由60多元漲到現在的4000元左右,漲幅接近70倍;八連體鈔如2000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1角到10元八連體鈔,由300多元漲到現在的3萬多元,約100倍;2000年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紙分幣八連體鈔,由15元漲到現在2000多元,約100多倍。整版鈔如2001年發行的澳門10元整版鈔,由1000多元漲到現在10多萬元,約100多倍。
甄偉鋼:現在最貴的是2000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整版鈔,面值只有722.5元,發行量1萬套,由未裁切的整版第四套人民幣1980年版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券各一版印制,整版不裁切,一張張卷起來放入一個炮筒,所以俗稱“大炮筒”或“人炮”。最初面市時只有2000多元,漲到現在值40萬-50萬元左右,品相好的絕品在60萬-70萬元左右,漲了300多倍。
江則昊:連體鈔是時間越長越經典的品種,首先它的發行量少,除分幣八連體鈔的發行量在100萬套外,其它的多數在10萬至40萬之間,香港發行量最少的是2009年渣打銀行發行的150元整版鈔,發行量6000套;中國大陸發行量最少的是第四套人民幣整版鈔,發行量1萬套。其次,它的消耗大,市場貨源不斷減少,除了禮品消耗外,因為非法裁切,致使不少連體鈔的存世量遠低于發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