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沿海地區,民間有不少關于“白發魔石”的離奇說法,有人說這種“奇石”全世界屈指可數,也有人說奇石是一種生物化石。
導報記者注意到,2005年,在“全國奇石文化展”上,一塊同樣的“白發石”,第一次引起學界對“白發魔石”的關注。
學界把這種石頭叫“生發石”,此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曾對“生發石”進行揭秘。專家發現,這種“頭發”能燃燒,說明不是化石。其次,通過切片發現,這頭發是空心的,證明不是海洋植物。
專家通過大量國際資料檢索、種屬標本比對和對其外部管形態的詳細觀察,鑒定這“頭發”是一種新的物種——— 多板直管頭盤蟲。
石頭殘留營養物質
據悉,頭盤蟲是一種較為低等的海洋動物,很少出現在中國海域,多數分布在南極周圍海域。
它的基本構造是,蟲體附在石頭或者貝殼上,然后蟲體的分泌物,形成一根細細的管子,這管子就是“白發”,“發根”就是蟲體頭部。
“白發魔石”如何形成?專家說,石頭在淺水中沖刷多年,形成鵝卵石,鵝卵石被沖到海洋深處,由于沒有大的海浪沖刷,頭盤蟲就開始附在上面生長。
那么,“白發”離開海洋之后,為何10多年過去,還能生長?據悉,“魔力”的原因,可能是頭盤蟲的管子里頭,還殘留有水分或者營養物質,在有水的情況下,“發梢”還能繼續長,但是一旦水分沒了,“發根”就死了,就會導致脫發。
據悉,“生發石”原產于臺灣海峽的臺灣島南西側。20世紀60年代,一度風靡臺灣石壇,被稱為“毛發石”。之后逐漸淡出石界,沉寂多年。近年被臺灣石商帶入大陸銷售,才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