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競爭的背后,市場趨向何處發展?
書畫藝術品市場自改革開放的短短幾十年,發展到今天,畫廊、拍賣公司、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已經遍布各地。目前全國有拍賣公司600多家,競爭幾乎進入到了白熱化狀態。藝術品市場的大繁榮更進入人們的投資視野,包括一些基金機構、金融機構等,都在介入藝術品投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經濟的飛躍也使中國成為世界藝術品拍賣中心。以前,倫敦和紐約是世界藝術品拍賣中心的兩個權威地方,后來由倫敦、紐約轉到香港,近5年來,北京、上海也發展得很快,現在是香港、北京、上海三足鼎立,去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拍賣額度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了亞洲老大。所有的這些數據都足以說明中國現在市場繁榮背后面臨激烈殘酷的競爭。
不僅傳統的拍賣行、畫廊等實體機構面臨激烈競爭,如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更是將這種競爭數字化,傳統的書畫交易如今已有明顯向網絡化、虛擬化轉移的趨勢。互聯網正逐漸將書畫藝術品市場整合成一個世界性的市場,一件書畫,在紐約拍賣還是在北京拍賣,幾乎都可以在同一時間通過點擊鼠標完成,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買家賣家同聚一網,激烈競爭的同時,市場之間的價格差逐漸被抹平。過去通過從海外市場買書畫然后拿到北京獲暴利的投機現象,很明顯地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在互聯網一個藏家想買藝術品,不論在哪里,實質上就是你必須比全世界買家出價更高才行。各大拍賣公司如今都已重點發展網絡平臺,世界級的互聯網藝術品平臺也紛紛入駐中國,未來的市場競爭可以料到會更加多樣化和白熱化。
誠然,2012年的春拍市場一開門就不被看好,但激烈競爭的形式已經漸見端倪。占藝術品市場七成以上份額的中國書畫成為首當其沖的調整對象。北京藝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蔣偉表示,目前社會投資需求依然龐大,資金并沒有出現整體性緊張,不必對行業前景表現得過于悲觀。甘學軍表示,市場“遇冷”正是拍賣行練好內功、改善內部管理的機會。中國的書畫市場整體上的競爭正促進書畫拍賣市場回歸重視公平交易發掘藝術價值的本質。從國家層面來講經濟危機下的激烈的藝術品市場競爭,也促使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法律法規和管理的完善,如文化部推出“中國誠信畫廊”品牌行動,《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等具體措施的正式實施,表明今年的書畫市場將逐漸進入了公平、公正、規范的“標準時代”。而經濟方面,房地產限購、股市震蕩等對藝術市場的影響不會很大,因為藝術市場吸引的資金量總體不會太大,加之國家會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藝術市場會在震蕩中起伏發展,前景看好。(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