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十分發達,并以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于世。近年來,伴隨國人收藏熱的興起,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產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村”“仿古村”,村子里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制作青銅器。成千上萬件披著紅斑綠銹的仿古青銅器,從這里制造出來,流向各地。伊川縣煙云澗村是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這里被稱為洛陽著名的“仿古第一村”,這個本該是中原地區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卻因為出產高仿青銅器而聞名。
海關查獲文物珍品
竟是仿古青銅器
在數量眾多的“青銅村”中,煙云澗村極具代表性。煙云澗村的能工巧匠,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過1000公斤的人面鼎,一個個仿制起來得心應手。
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個村子的專業加工戶達到300多家,從業人員達1880余人,2008年時產值過億。主要產品有東漢馬踏飛燕、東周天子駕六、戰國方鼎、春秋蓮鶴方壺及各種造型壁掛、仿古臺燈等1000余種,產品銷售到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在東南亞地區更是搶手,美、英、日、加、法、德等國家的商人非常喜愛這里的仿古青銅器。
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兩個與文物有關的案件震動全國。成都機場在安檢中,查獲一批制作精美的青銅器。幾乎與此同時,上海海關在出境人員的行李中,也發現大量青銅器。經專家初步鑒定,這批青銅器極有可能是商周時期的青銅珍品。鑒于案情重大,警方立即組織警力,對這兩起案件進行偵破。經過認真排查、訊問,警方發現這些青銅器竟是洛陽市伊川縣煙云澗村生產的仿品。一時間,煙云澗村在仿古圈內名聲大噪。
形成產業鏈
仿古變文物利潤上百倍
一位熟悉煙云澗村的業內人士說,當地人對外人并不避諱,他們會明確告訴你,村民只是在仿古,只是在生產工藝品。然而,這些工藝品從假古董販子手中流出時,就成了騙人的“文物”。據這位業內人士講,“假如一件青銅器的成本價是3000元。除去銅的原料,主要是手工和藥物配比。道上人拿貨也就5000元左右,但是他再轉手就是3萬到30萬不等,甚至50萬都能賣。”
據介紹,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銅器的,是一位70多歲的方姓老人。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位老人高中畢業后當了翻砂工。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本書——《青銅器》,上面記載著從戰國時期到清代的青銅器圖譜。此后,老人開始對照書上的圖片,制作出立體的模具,銅馬、銅盆、銅塔、銅獸、銅人……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銅器,都仿制個遍。后來,他把自己的仿制技術傳授給村民。
“青銅器從原料到成品,有數十道工序。目前在煙云澗村,仿古青銅器制造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有專門供應原料的,有專門制造模具的,有鑄造的,還有專門做銹的和搞銷售的。原來從原料到銷售,都是自己做,效率低下,現在每段工序走向專業化,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這位知情者說。
作假者水平高
“反鑒定”蒙過專家
著名青銅鑒定家張頌斌先生說,除了河南的煙云澗村,在江蘇的邳州、安徽的蚌埠以及江南地區也有不同程度青銅器造假。2003年前后,江南制造的一些帶“水坑銹”的青銅器,讓一些不熟悉它特點的北方人上當。
張頌斌說,目前作假的工藝應該是用現代鑄造工藝制成。現在常用的有三種鑄造方法。一種是翻砂法;另一種是精鑄法,用石英粉、石英砂及其他黏接性耐火材料制范;還有一種是失蠟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殼。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腔。再往內澆灌銅液,便鑄成器物。張頌斌介紹:“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絕大部分是用土陶范法鑄造成的。”現代鑄造方法,都會在青銅器產品上留下或多或少不同于古器的印記,如范線、壁厚,還有墊片痕。這也是鑒定中容易發現破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