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亮點工作系列報道之四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通訊員 余篇軍)“新修4座便民橋、新安裝43盞路燈、新建冷水魚養殖觀光園、新發展農家樂84戶、新建旅游紀念品銷售點34個、新注冊‘金絲十三花’商標。”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村黨支部書記段來林,懷抱著剛領回來的“秦嶺美麗鄉村”獎牌,向我們細數著今年以來的巨大變化。他說:“針對后進的原因,我們確定了借勢金絲大峽谷,建設‘陜南水韻、養生慢谷’旅游新村的規劃,目前已有了初步的樣子,徹底解決了村子發展滯后的問題。”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市委把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作為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為解決基層黨組織薄弱環節的一場“攻堅戰”,以村和社區為重點,按照倒排10%的比例確定整頓對象188個,以點帶面,統籌推進。各縣區通過村級組織“自診”、鎮(辦)黨委“會診”、包村部門派員“問診”、縣區組織部“審診”、市委組織部“巡診”等“五級會診”方式,認真對照中組部列出的農村黨組織10個問題、社區黨組織8個問題,深入剖析查找原因,逐一找準后進癥結。通過調查分析,全市把黨組織班子配備不齊、班子工作不在狀態、黨組織活動不經常、信訪問題突出、無村級活動場所、服務能力不強等“六類”問題列為整頓重點,縣鎮村分別建立整頓工作“臺賬”,按照“一村(社區)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做到底子清、情況明、責任實。
“六方”治標,“六策”治本,著實基層黨組織“疼”處給力。市委明確提出,要按照班子建設治“軟”、能力提升治“弱”、為民服務治“渙”、建章立制治“散”、矛盾化解治“亂”、“輸血造血”治“窮”的工作思路,“六治”方略催生六套三級聯動幫扶、選優配強班子、深化“一定三有”、優化服務平臺、開展專題培訓、培育主導產業六套“組合拳”,點中穴位,標本兼治,讓整頓工作駛入了“快車道”。
領導帶頭,以上率下,真包實抓見成效。各縣區把加強村級班子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普遍采取包抓聯系點與扶貧聯系點、黨建聯系點、平安創建聯系點、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五點合一”的辦法,確定包抓聯系領導462名、結對幫扶單位221個、派駐工作組140個,下派“第一書記”124名,黨建指導員149名,經濟發展指導員168名。全市共調整村干部42人,提升弱班子130個,確定后進村和社區后備干部441名,先后從優秀村、社區干部中考錄鎮辦公務員19名,先后將16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選拔擔任鎮(辦)黨委副書記或副科級干部。完善村級黨組織書記崗位目標責任制,全面深化“一冊兩聚四會”和村干部坐班制度,建立完善的縣鎮村黨建工作財政保障體系,村干部補貼提高到縣區上年人均純收入2倍以上,全面落實了離任村干部生活補貼、養老保險等保障機制。采取“市縣聯合辦班、送學送教下鄉”的辦法,分層分級培訓村級干部6850人次。積極發展“一村一品”致富產業,使每個農戶有2至3個增收項目、加入2至3個專業合作社。
建章立制,鞏固長效,著力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常態化。在基層組織整頓活動中,全市制定出臺了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在縣鎮村推行群眾辦事干部代辦制度三個《實施意見》。洛南縣著眼于村級干部發展能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實施“企業家村官”培養計劃;商南縣推行農村黨員劃區建戶定員管理模式,劃分“富民”、“和諧”兩大責任區,切實發揮黨員中心戶的幫帶作用;柞水縣創新落實“五個五”幫扶措施,保證每村每年投入150萬元以上的黨建工作資金。丹鳳縣制定了《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暫行辦法》,加強農村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保障了村級組織建設的常態化、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