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通過“基層問政”,讓群眾把問題反映在當面,要求黨員干部對照檢查、立說立行,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對群眾提出的問題全部登記造冊,對干部落實情況由區紀檢監察部門跟蹤問效,防止答而不辦。區扶貧開發局局長楊健多次到北寬坪鎮小寬坪村接受村民問政,感觸很深。他說:“面對面地了解情況,群眾的實際情況咱們也能了解,群眾的要求和呼聲咱們也能得到。同時,能夠解決咱們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克服以往工作中的一些弊端。”
丹鳳縣對“干部下鄉·群眾問政”活動做了“向上”與“向下”的雙重拓展:一方面,將群眾問政的現場,搬到了邊遠山區鄉鎮,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另一方面,由縣上或部門一把手當面接受群眾質詢,并作出承諾。在鐵峪鋪鎮中心廣場開展活動時,縣委書記程詩有來到現場,就精準扶貧解答了群眾的疑問,并向群眾發放了聯系卡,承諾實施縣級領導包到村、科級領導包到組、一般干部包到戶的“訪親尋友”活動,幫助困難群眾盡快脫貧致富。
柞水縣在“為民大巴走基層”中,開展了以了解民情走基層曬實情單、議事決策在基層曬實事單、效果評判交基層曬實效單為主要內容的為民務實“曬單行動”,就群眾現場提出的看病就醫、環境衛生、河道治理、戶口辦理等方面的113個問題,現場辦理了29個,對84個無法迅速解決的問題進行了交辦落實并跟蹤督辦。
山陽縣在深入落實以民情民意、惠民政策、群眾辦事、干群聯系、矛盾調處、糾風監督“六大直通”為主要內容的“為民服務直通車”工程的基礎上,積極組織黨員干部組建由機關干部、村組干部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服務隊、矛盾化解服務隊、聯防巡查服務隊、紅白理事服務隊、特殊人群服務隊,推動機關干部下沉主動服務,確保家家戶戶困難有單位幫、有干部助。“感覺干部跟過去不一樣了,沒了架子;辦事也方便了,不用再找關系了。”戶家塬鎮黨家塬村村民周希相說:“我們村還設立了365工作室,也就是說一年365天,村上天天都有一個值班辦事的人,無論群眾什么時候來、來辦什么事情,當天值班的村干部都可以給辦。”
洛南縣廣泛開展談心交心、“雙包雙促”、糾紛排查、惠農政策、便民服務、意見回音“六進”農家聽民聲”活動。洛源鎮腰莊村在“六進”活動中探索出了合作社+農戶和直補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依托村“惠民”和“品譽”兩個豆制品專業合作社,用整村推進產業扶貧資金30多萬元,為101戶貧困戶每戶入股3000元,讓他們合作經營分紅并打工掙工資,對21戶貧困戶實行直補到戶的辦法共扶持6萬元,讓其養羊養豬發展養殖業,有效增強了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目前,洛南縣基本實現了“‘六進’農戶聽民聲”活動全覆蓋。全縣鎮村干部已走訪農戶3萬余家,發放惠農政策“一本通”3600多本,化解矛盾糾紛203起,初步解決群眾反映問題1094件,贏得了民心民意。
一些參與被問政的干部表示:“問政前思想壓力大,問政中精神壓力大,問政后工作壓力大。”許多干部過去一直很安逸,但現在覺得官也不好當,干不好事情群眾就不滿意,濫竽充數的也過不了關,“沒有作為”就會“沒有位子”,迫使自己少犯錯、多干事。雖然干部壓力大,但群眾卻對“百姓問政”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支持,更切身感受到了“辦事中擺架子、充洋相、擺冷臉、推諉扯皮、百般刁難、充當官老爺的干部少了,主動熱情、笑臉相迎、熱茶相待、好言相送,細心傾聽、耐心解答、認真辦理的干部多了”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