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嶺,滔滔黃河。
經過多年的生態建設和保護,陜西綠色版圖不斷擴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占99%,是中國最綠的區域。陜西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達31.78%,是黃河流域最綠的區段。延安森林覆蓋率達45.99%,是黃土高原最綠的區位。2021年,陜西空氣質量六項指標首次全面達到二級標準……
近年來,陜西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態保護、環境建設、生產制造、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全面筑牢生態安全防線,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實現了黃土地上的綠色躍遷。
黃河流域由“黃”變“綠”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站在榆林市府谷縣墻頭村,可以看到黃河之水滾滾而來。黃河水一路向南,在陜西境內奔騰719公里后,從渭南市潼關縣出陜。
“黃河斗水,泥居其七。”黃土高原曾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而今,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黃河流域的主色調早已由“黃”變“綠”,陜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實現了從“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到“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巨大轉變。
“過去的榆溪河污水隨意排放,兩岸垃圾成堆,如今真是發生了大變化!”在榆溪河畔散步的市民感慨。
近年來,榆林市以控源截污為抓手,通過治理污水直排口20個、實施全線綠化等措施,全力消除黑臭水體,使榆溪河水質得到全面改善。如今的榆溪河兩岸,早已變成了集城市休閑、生態景觀、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長廊。
在榆林市環境監測總站,可以看到黃河流域榆林段22個斷面及75個排口“枯、豐、平”水期的監測數據。2021年,榆林市16個國考斷面整體水質改善了33.8%,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二,創歷史最好水平。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我省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正由“黃中找綠”向“綠中找黃”轉變。這種“綠肥黃瘦”的景色,不僅使黃河煥發新生,也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母親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1年,陜西水環境質量創近20年來最好水平。陜西主要河流優良水體占比超過九成,承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70%水量的漢江、丹江,水質保持Ⅱ類以上,實現“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國家考核的33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秦嶺物種“朋友圈”越來越大
“在近期的林區及水源地巡查過程中,我們的工作人員在秦嶺深處的黑河上游及支流中,發現稀有珍貴的冷水魚類秦嶺細鱗鮭成群結隊在河中游弋。這么多數量的細鱗鮭魚群游弋于黑河上流,實屬罕見!”8月25日,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站長王宏啟告訴記者。
生活在秦嶺的細鱗鮭曾經是海洋類魚種。200多萬年前,少數個體由北寒帶海洋溯游到秦嶺山區較寒冷的水域,逐漸成為我國特有的一個魚類物種,被命名為秦嶺細鱗鮭,又稱“水中活化石”,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秦嶺細鱗鮭偏好水質清澈、水溫較低的山間河流,生存溫度不超過20攝氏度。因其對水質的嚴格要求,又被稱為“水中貴族”。
黑河上游水質潔凈,水生態環境多樣,既有細流,又有深潭,適合野生細鱗鮭的完整生態需求。現在黑河流域生活著多個野生細鱗鮭魚群,一個魚群就有幾千尾之多。
5月,安康市寧陜縣發現真菌新種寧陜裸蓋菇;6月,漢中廟坪林場發現西藏杓蘭種群;7月,秦嶺北麓發現野生蕎麥葉大百合,同期發現蔥屬新品種秦嶺薤……秦嶺一直以來享有野生動植物“天然基因庫”的美譽。近年來,隨著保護措施不斷加強,罕見物種頻頻現身秦嶺,新物種不斷被發現,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面積持續擴大、種群數量穩定增長,秦嶺物種“朋友圈”正越來越大。
2012年以來,陜西省通過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生態空間修復行動等,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地建設等保護工程。截至2021年底,陜西森林覆蓋率超過4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超60%,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省管理局掛牌成立,秦嶺范圍建成各類保護地116處,占秦嶺陜西段總面積的15.81%。
藍天白云美如畫
這幾個月,碧空如洗的藍天,讓西安顏值更高,西安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動輒就會進行一場美圖秀。
9月4日,雨后的西安,藍天青山秋意濃,開車行駛在綠意盎然的長安大道,巍峨秦嶺清晰可見;城市里,也到處一派怡人景色。環城公園水清岸綠,市民們在此散步、休閑,享受生活。
與大家感受一致的,是當前空氣質量指數。登錄陜西省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可以看到西安的空氣質量多時段為“優”。
“藍天保衛戰,陜西一直在發力。多年來,我省鐵腕開展藍天保衛戰,強化秋冬季治霾攻堅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扎實推進關中區域‘一市一策’精準治霾,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重污染天氣預警應對,積極推進企業績效分級管控。”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辦公室主任冀武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關中地區綜合整治散亂污企業2.7萬戶,實現動態清零,完成散煤治理320余萬戶;全省淘汰黃標車、高排放老舊車約70萬輛。
2021年,全省10個國考城市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8.6%,重污染天數由11.7天減少到8.7天。其中,西安市優良天數由2013年的138天提高到2021年的265天,重污染天數從67天減少到15天,PM2.5濃度下降61.1%。商洛、安康、延安、榆林等四市空氣質量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青綠滿山坡,山水共一色。如今,一抹抹綠色,一條條清流,一朵朵白云,正在描繪三秦大地美麗新畫卷。(記者 申東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