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追趕超越、綠色循環發展主線,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打好現代工業、現代特色農業、新型城鎮化、精準脫貧四個攻堅戰,依托大西安、建設大商洛、打造大品牌,傾力建設秦嶺休閑之都、絲路產業新城,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美麗幸福商洛建設新局面。
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
聚焦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美麗幸福新商洛,強力推進西商一體化發展,努力實現“四個翻兩番”和“五個再提升”。即: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財政收入分別比2010年翻兩番,固定資產投資累計比“十一五”翻兩番。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150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城鎮居民收入達到4.5萬元,農村居民收入達到1.45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1%和13.5%左右;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達到85億元和5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3.5%和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6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6%以上。
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
堅持創新發展,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產業新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產品、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全域旅游,培育壯大新型服務業態,打造“334”十大優勢產業集群。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率先在陜南建成創新型城市,商丹園區建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到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50:40,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7%。
堅持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建設新跨越。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構建新型城鎮體系。做強“一體兩翼”中心城市,推進商丹園區創新發展,支持洛河園區擴容提質,傾力打造丹江、洛河兩大產業長廊。支持各縣發揮優勢錯位發展,打造精品縣城,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建設一批旅游文化名鎮、特色產業強鎮、邊貿物流重鎮、生態宜居新鎮。堅持規劃引領、產業融合,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圍繞互聯互通、平衡發展,統籌抓好交通、水利、電力、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80萬人。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按照“保護一江清水、呵護最美藍天、守護秦嶺綠肺”的總體要求,率先建成國家生態文明綜合改革示范區。系統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傳統制造業、礦產建材業綠色化改造,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統籌實施治污碧水、降塵護藍、生態修復、農村清潔、節能減碳等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森林覆蓋率達到69.5%。
堅持開放發展,增強競爭發展源動力。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友城交流合作,推動商洛二級陸路貨運口岸建成通關,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區域。系統推進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改革,扎實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為開放營造更好的環境。突出綠色招商、資本招商,探索境外招商。“十三五”期間,新引進國內外500強企業20家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2500億元。鞏固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到2020年,非公有制經濟占比達到58%。
堅持共享發展,促進發展成果惠民生。以“雙包雙促”為抓手,強化政策保障,健全脫貧攻堅支撐體系。把移民搬遷作為治本之策,確保26.1萬貧困人口通過搬遷實現脫貧。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讓群眾既能脫貧又能致富。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讓貧困群眾從“綠色銀行”中獲得更多收益。建立從學前到大學到就業“一條龍”幫扶機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應保盡保。2018年商南縣、柞水縣脫貧摘帽,2019年商州區、洛南縣、鎮安縣脫貧摘帽,2020年丹鳳縣、山陽縣脫貧摘帽,全市48.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