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在川創辦的自樂班,只是商州區養文化、送文化、種文化的一個縮影。活躍在城區的鶴翔秧歌隊,最初只有三個城郊農民,如今在區文廣部門支持下,已發展為由退休干部職工、社區居民組成的具有三四百名成員的藝術團隊,表演形式也由原來的僅健身操發展到包括大型歌舞等十余種,演出除了自娛自樂惠及百姓外,還受邀外出演出。
沙河子鎮柿園子村馬雪芳及其姐妹,早在三年前就參加了村里的秧歌隊,農忙時她們是家里的主要勞力,農閑時就聚在一起,跳跳唱唱。在跳唱中她們不僅排練表演傳統的秧歌、社火、舞獅子,而且還結合農村發展,自編自導一些促進農村和諧、經濟發展的小品、快板、戲曲。這些節目不僅使自己得到快樂,而且給鄉親們帶來了精神愉悅。板橋鎮槐樹村的“踩高蹺”,商州的“旱船”,被列入省非遺的商州道情黑龍口鎮“皮影戲”得到了傳承……
76歲的農民陳在川,傾盡一生積蓄創辦自樂班,這是政通人和、民富國強的盛世景象。從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中,不難發現文化被邊緣化的現實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如今農民的日子富裕了,而精神需求成為農村留守者的一塊“文化短板”。
正是有了養文化、送文化、種文化的根基,商州城鄉才涌現出了像陳在川這樣一大批熱衷于文化事業的草根農民。商州的文化現象,折射出目前經濟飛速發展背后農村遭遇的尷尬。只有文化與經濟聯姻,才能催生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富裕后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