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一袋干饃去四川旅游寫生
楊林興最顯功力的是山水畫,他具有傳統山水畫的精湛技藝,又深受趙望云現代繪畫理念的影響,深入生活,注重寫生,創作了許多精品。他游覽了華山、天竺山、書堂山等名勝古跡,深入一些邊遠山鄉,留下大量寫生稿,1964年創作的山水畫《雨過天晴》,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畫面上“大躍進”的字樣依稀可辯。創作的《找水源》一圖,則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依存關系。他還西出蘭州,領略了青海高原的雄渾風光。在創作《龍羊峽水電站》時,用大潑墨營造出蒼莽的山勢,用界畫的線條,勾勒出建筑物的形體,點幾個小如豆粒般的人物,反襯出水壩的宏偉。
退休之后,楊林興經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作畫,講學。68歲那年,他去四川旅游寫生,由于經費拮據,背了一袋干饃,常常啃干饃喝開水,但心曠神怡,陶醉于山水之間。他鐘情于川蜀之地的靈秀,在三峽的游船上,不知疲倦地作畫。同船的外國游客看得眼熱,掏出錢來購買,他竟慷慨贈送。在三峽繪制的《輪行巫峽》,用高遠法展示了山的巍峨,水的激情,船的靈動。到77歲高齡時,他用深遠法創作的《峽江雨霽》,則雅靜恬淡,滋潤出一派雨意朦朧的秀麗江山。1989年完稿的《秀水峻峰》,被省美協選送到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展出。 無論長卷巨幅,還是扇面冊頁,畫家都揮灑自如,注重構圖的層次感,講究水墨和顏料的變化與融合。他與李克昌合作了《流瀑幽蘭》,與李子賢合作了《春江水暖》、《蘭竹圖》,都是精心繪制的傳世之作。
蘭生深谷有人識
古人有句“蘭生深谷無人識”,楊林興反其意,常在畫上題款為“蘭生深谷有人識”。一字之易,反映了畫家堅毅樂觀的心態。雖然大半生經濟貧困,也伴隨不少坎坷與失意,但他寵辱不驚,有竹之風骨,蘭之情操。他是縣政協三至十屆委員,所到之處,受人敬重。1994年,商洛電視臺赴楊家老屋為他拍攝了藝術專題片,片頭為《蘭骨竹魂夕照紅》。楊林興的藝術經歷和作品,已輸入《中國美術家資料庫》,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家大辭典》,作品流傳于日韓與東南亞等地。
楊先生一輩子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中國書法蘭亭獎獲得者吳振鋒撰文說:“我能在書道一途孜孜以求,不敢稍自放逸,是與先生的鼓勵分不開的。他的藝術精神,將永遠成為我前行的動力資源。”商洛軍分區原司令員樊正興曾拜師學藝,后寫詩懷念:“柳營幸遇七旬翁,賜教繪蘭寫丹青。可嘆恩師駕鶴去,古城洛水慟悲聲。”
時光荏苒,楊林興離去已有六年。在他誕辰九十周年之際,其子、畫家楊浦欣、盆藝家吳剛等人,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由華夏翰墨出版社出版了《楊林興畫集》。著名設計家李建森親自作裝幀構成,某文物商店經理陳文平用千元淘得的盈尺小品,有幸做了封面。在楊林興畫展開幕之際,同時舉行首發式。楊林興的人格境界與繪畫境界,在時代發展的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意義和精神價值,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張源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