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邱祚恩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創業計劃。1994年3月,他辭去了薪水不薄的廠長職務,再次來到深圳,經老鄉幫忙開了個玻璃便利店,先小本經營,再謀求發展。
經過努力,他拉來了幾單業務,給一家辦公樓提供“幕墻鍍膜”玻璃,數量為680多平方米,預算可盈利5萬多元。
本錢由老鄉作保,可先提貨,15日之內再買單,一切運作非常順利。正當他閉目養神,暢想著怎樣利用這第一桶金的時候,為了避讓一個橫穿公路者,車輛翻倒在路邊,完了,美夢在一陣玻璃破碎的響聲中又破滅了。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4年5月末的一個晚上,妻子突然打來電話,說日本方面有一個儀表玻璃項目,五年內不會跑單,想在深圳找合作伙伴,條件是中方要有能力負責在中國境內的全部事務。為了不再失去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談判過程中邱祚恩對對方提出的條件全部應允,因為此刻他沒有任何籌碼,只能背水一戰。
搶抓商機,白手起家
啟動資金需要預付12萬元,到哪里去搞這么多的錢呢?時不我待,他把老家的住房賣了,又從信用社貸了一筆款,才湊夠了這筆資金。
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以后,1994年7月,“深圳定美(后易名恩海)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終于開張了。
當時,邱祚恩租賃了300多平方米的廠房,招聘了10名普工。日方提供一臺外圓機和10箱玻璃,派技術人員來培訓中方員工,8月初開始投產。日本人干事以謹慎、保守而聞名,開始只給500片訂單。生產出的產品空運到日本,經最終客戶確認質量合格后,又給下了1000片訂單,就這樣慢慢遞增產量,增加到一個托盤、兩個托盤……設備也隨著訂單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次年,經過全體員工的共同打拼,公司的生產量達到235萬片。1996年4月,邱祚恩一鼓作氣,又租賃了2000平方米的廠房,擴大了生產規模。他不但在管理上下功夫,在產品寬度和深度上也不斷調整結構,原先只是生產儀表器視窗玻璃,現在還要生產辦公用品玻璃配件。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產品又增加了家電用品和教學器材配套玻璃,產品深度達到了130多個。到1997年底,產量比1995年翻了4番,產值達到了2000萬元,年納稅240多萬元。
打造深圳光學玻璃基地
隨著產品質量和數量的不斷提高,各類產品的工藝流程、現場管控等都需求專業性很強的技術人才,由此就凸顯出恩海公司專業技術人才的匱乏。于是,他們通過網絡、人才市場、專業會議、行業同仁的推薦等方式廣納專業技術人才,不斷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從開始的低端產品慢慢進入到中端,部分產品已走入高端。
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展,原租賃的場地遠遠不能適應,且租金也一天天提高。當時深圳市的產業結構以加工貿易為主導,工業用地價格相對較低,邱祚恩想,如果買塊地皮修建廠房,既能生產又不用給別人交租,豈不一舉兩得?
目標一旦確定,他就立即行動,1998年底選定地塊,從談判到廠房建起,用了一年的時間。2000年1月18日,恩海公司進駐“新家”,邱祚恩抓住機遇完成了艱難的戰略轉移。
2003年,由于業務量不斷擴大,生產能力無法跟上,邱祚恩兼并了惠陽“高科達”光學公司。高科達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地址在深圳科技工業園,主要經營光學玻璃制品。兼并后,恩海公司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新的飛躍,到2008年,平均年產3260萬片,納稅600萬元,人均產值13.6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