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出色的醫生,又是一名頗具知名度的青年作家;他是商洛人,也是安康人
從鎮安到安康
方曉蕾原名方英雷,上世紀70年代出生于鎮安縣達仁鎮一個叫獅子口的地方,因為家庭成分不好,9歲才踏進校門。正如他在自傳體散文《精彩人生》中寫的那樣:“對于我的父母,我至今心存感激,別的所有的都可以不提,單就讓我和我的弟弟們上學這事,就足以讓我永世難忘。是他們讓我學到了知識,是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懂事的方曉蕾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他發奮讀書,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書本拓寬了他的視野,使他更多地了解了山外的世界。
16歲那年參加中考的時候,方曉蕾和他的同學們第一次翻過家鄉高高的梅子嶺,這次翻越也成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的“翻越”。這年中考,方曉蕾考出了全縣第四名的好成績,但陰差陽錯,最后被安康衛校錄取。身材單薄的方曉蕾背著簡單的行囊坐上開往安康的長途汽車,沿著鎮旬公路走進這個巴山漢水環繞的小城。
在安康衛校讀書的那些日子,方曉蕾一邊發奮學習,一邊如饑似渴地泡在學校的讀書館里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用敏感的心靈與先賢對話,與哲人對話……三年的中專生活,他不但掌握了扎實的醫學知識,而且打下了厚實的文學功底。1990年夏天,方曉蕾畢業時,本來要回商洛的,但當時的安康地區醫院(現安康市中心醫院)的領導慧眼識珠,將他要到了自己的單位。
從業務骨干到血液專家
安康醫院輸血科在1998年以前是安康地區中心血站,不僅擔負著安康絕大部分醫院臨床用血,還要承擔全地區各級醫院的急救用血,工作量大,事多。作為一名技術全面的專業人員,他在領導的支持下先后籌建了血型、質控等幾個專業性強的科室,保證了臨床用血的安全、及時,為挽救患者做出了貢獻。
為了提升自身素質,掌握更全面的專業技術,方曉蕾每年都要外出進修學習。十幾年來,他先后在第四軍醫大學、上海輸血研究所、中科院輸血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系統學習了血液免疫學、細胞學,并考上了成人大學,取得了本科學歷。為了將學到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保證臨床輸血的安全,降低和減少臨床輸血的反應率,他經常深入病房處理臨床輸血出現的各種問題,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作為一名積極進取的業務骨干,方曉蕾沒有滿足于已有的成就,仍然孜孜不倦地攻讀專業理論典籍,并在《中國輸血雜志》、《中國臨床檢驗與輸血》、《國外醫學·臨床輸血分冊》等核心期刊、權威雜志發表了大量的專業學術論文。功夫不負有心人,方曉蕾得到了行業的認可和好評,先后成為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醫學會臨床輸血分會委員、陜西臨床輸血委員會委員等,被《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聘為專家編輯委員會編委。同時,他多次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個人”、“優秀醫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還獲得了安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的榮譽?,F在,他已經成為安康市衛生系統公認的臨床輸血方面最年輕的權威和專家。
從文學愛好者到中國作協會員
進入安康醫院以后,在搞好工作的同時,方曉蕾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文學創作,之后又參加了中文自考。隨著文學理論的日益深厚,方曉蕾終于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那份激情和沖動,開始用文學作品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自1990年以來,他每年都在海內外報刊發表作品百篇以上,至今已經發表各類文學作品300多萬字,獲獎數十次,數以萬計的讀者記住了“方曉蕾”這個雋秀的名字?!度A商報》等報刊聘請他為專欄作家,他發表的系列飲食文化隨筆,不但詳細列舉了中國菜系的流派、淵源、做法,還有他自己獨創的菜肴,這些隨筆小品或調侃,或白描,或速寫,或夾敘夾議,充滿了機智和生活情調,讀來饒有趣味;系列游記散文《路上的風景》從自我行旅的角度歷數祖國的名山大川、鄉野風情,筆法老道,隨口成章,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他的散文樸實恬淡,如同拉家常似的娓娓道來,雅俗共賞,優美而雋永;他的詩歌既秉承傳統又融合現代,帶有明顯的敘事風格和抒情基調,清麗素凈,意蘊深長;他的評論中肯精到,既不文過飾非,亦不吹毛求疵,讀者作者均可從中受到裨益;他的小說常常駕輕就熟地選取人們日常生活中雞零狗碎的瑣事作為構件,通過小人物的生活來反映當代社會轉型期間人們面臨的困惑、彷徨與思想的慌亂和浮躁,揭示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