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商洛人
在近日閉幕的陜西省醫學會骨科年會上,有9名來自全省各大醫院的老專家榮獲“突出貢獻獎”。頒獎儀式上,站在最中間的就是張青華。這位在商洛幾乎無人不曉、救治患者無數、獲得諸多榮譽、在多家市級醫療機構擔任過主要領導、桃李遍布商洛各大醫院的著名骨科專家,現在是商洛市中醫醫院名譽院長、大骨科主任,今年65歲的他依然奮戰在服務患者第一線。
從醫40年,張青華獲獎無數:1995年被省衛生廳表彰為“505醫德獎”,1998年被省衛生廳確定為“215”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1999年被省衛生廳、省人事廳授予“白求恩精神獎”先進個人,1999年被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1年入選省“三五”人才規劃,2016年被評為商洛市首批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
一個個榮譽背后,是張青華精于專業、誠于品德、執著奉獻的印證,也是他用實際行動踐
行希波克拉底誓言,護佑生命尊嚴的真實寫照。
刻苦鉆研夯實骨科根基
在商洛醫療衛生系統,張青華這個名字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這一點,從他充滿傳奇與閃光點的工作經歷就可見一斑:在20世紀80年代創建時期的商洛市中醫醫院,他是醫院首屆領導班子成員,系統規劃了醫院的業務發展,并創建了全市第一個單獨設置的臨床骨科;在20世紀90年代的商洛衛校,他先后擔任附屬醫院院長、衛校校長,在教書育人、鉆研業務的同時,創建了省部級中專,帶領附屬醫院跨入了國家二級甲等醫院行列,并使附屬醫院的骨科成為當時最具影響的學科;2002年之后,他又在市中心醫院擔任院長多年,提升了醫院整體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并且迅速擴大了醫院骨科的技術實力和床位規模;2006年,他被任命為新組建的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首任院長,成為一名廳級領導,依然經常穿梭在病房之中、手術臺前;2013年退休之后,他受聘第三人民醫院,并以他在骨科領域的強大影響力,只身撐起了整個醫院的臨床業務;2018年4月,他又應邀回歸并落戶市中醫醫院,擔任名譽院長和大骨科主任,開始了強勢振興市中醫醫院骨科業務的新征程,短短半年時間,成效顯著。這個穿梭在商洛各大醫院的卓越領導、搶手醫生,憑借高超的醫術和獨到的治療方法,得到了組織的肯定,收獲了一批又一批患者的信任,并有效帶動了商洛市各大醫院骨科業務的不斷發展壯大。
“我參加工作的時候,商洛的醫院還沒有骨科,那時候上山種地、出門干活的人多,經常會出現骨折,還有骨頭上的其他問題,看到病人痛苦不堪的樣子,我覺得醫生有責任為患者緩解疼痛,所以就暗暗下決心,好好鉆研自己的醫術,結合實際接診的患者情況,慢慢地摸索適合的治療方法。”講起自己跟骨科的淵源,張青華娓娓道來。
從和張青華聊天中得知,為了讓商洛有個像樣的骨科,為了做一個能為患者解除病痛的醫生,只要有空閑,他便翻資料、查醫學典籍,用了整整三年時間,自修了大學骨傷科醫學的全部課程。為了弄清骨頭的生長機理、人體骨架結構等骨科知識,張青華經常購買或撿拾一些大型動物的骨頭,打斷、對接、黏合,粘接之后,又打斷反復重接。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張青華終于成為骨科疾病臨床診斷與手術治療的行家里手。
張青華介紹,20世紀90年代,骨髓炎在商洛很普遍,當時很多人“談髓色變”。這個骨科頑癥不好治的主要原因是對早期患者做開窗引流術容易使急性轉為慢性,而晚期的死骨摘除術又容易復發,張青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說,再不好治,再難治的病,對于醫生來說都得治。
為了攻克這個技術難關,張青華四處拜師求方,反復搜集資料尋找病灶根源,多方借鑒民間偏方驗方,他鉆野人溝,爬戴云山、秦王山采集中草藥,就連幾百里外的牛背梁原始森林里,也留下了他采藥的足跡。草藥采回來后,便自己在院子里熬藥研制,每一次熬藥都需要一周時間,他常常被藥氣熏蒸得頭昏腦脹、喉嚨刺癢、眼睛充血。熬藥最費的就是香油,幾十年來僅用于熬藥的香油就達上千斤,都是他自費購買。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驗,終于配制成了療效顯著的骨髓炎膏和骨髓炎散,連同他研制的燒傷生肌膏、消刺止疼膏、消刺止痛散、骨折散、肋骨骨折散等并稱為“三膏四散”。
正是他的刻苦鉆研,讓他摸索出了中草藥在治療骨科疾病方面較之于西藥無法替代的獨特方法。可是對于這些完全可以申報并擁有藥品專利的藥劑,張青華卻不計成本的免費提供給患者,由于藥效明顯,吸引了安康、西安、河南、湖北等毗鄰地區的大量患者慕名前來就診。
以德育人迎來桃李芬芳
張青華不僅是一個醫生,也是一名教師,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商洛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如今,商洛幾乎所有醫院都有他的學生,有的扎根基層服務百姓、有的成為技術權威和學科帶頭人,有的當了院長統攬大局。
“救死扶傷,是我的立醫之本。”張青華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自從選擇醫生這個行業以來,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醫院里,不論是干部還是農民,只要是來找他看病的,他都會很快處理好手頭上正在忙的事情,耐心地接診每一位患者。他常常對自己的學生講,醫生就是為患者服務的,必須時時處處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努力為患者解除病痛。
讓學生得到自己的真傳,服務于更多的患者,是張青華的心愿,也是他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為了將自己研制的獨家中藥配方應用于更多的患者,他毫無保留地把秘方告訴學生,還帶學生到家里參與熬藥,手把手地教他們熬制膏、散的技巧。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獨到的按摩推拿技術手把手地教給學生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帶出了一大批品學兼優、技術高超的骨科人才。
如果說救死扶傷是他的立醫之本,那么愛崗敬業才是張青華的人間大愛。在商洛衛校工作期間,為了改變商洛市醫療條件落后、醫學類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身為校長的張青華開啟了聯合辦學的創新路子,通過他多方奔波,先后與第四軍醫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延安大學、省電大商洛分校等機構開展了聯合辦學業務,這種新的辦學模式得到了上級和社會的認可,在校大中專學生很快由1995年的1000名增加到2001年的2300名。“當時我就想著咱們商洛這個地方醫療條件不是很好,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優秀的醫學類人才,所以就通過聯合辦學這種方式來提高原有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們能真正學到知識,然后走向一線,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服務。”談到自己聯合辦學的初衷,張青華打開了話匣子。
聯合辦學有效提高了商洛衛校的教學質量,讓學生接觸到了更高層次的師資力量,并且所學知識更加精細化,做到了術業有專攻。與此同時,張青華所在學校的附屬醫院也因為他的努力有了巨大的改變,先后建成了住院樓、教學樓,成立了解剖標本示范實驗室,病理、生理、藥理超級實驗室,并且購置了大批教學實驗儀器,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2000年6月,商洛衛校一舉通過了省教育廳省級重點中專達標驗收,并取得了全省23所省級重點中專第8名的好成績。
退而不休點燃患者希望
醫者仁心。張青華說,醫生有時比家屬更關心患者的感受。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已經過了花甲之年,張青華依然選擇繼續堅持在臨床一線,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盡心盡力為患者解除病痛。從今年4月任職市中醫醫院以來,他堅持每天上門診,親自給患者做手術,實實在在發揮余熱,為患者、為社會做貢獻。
2018年8月,市中醫醫院組織醫務人員去鎮安扶貧點義診,當時考慮到路途遙遠、張青華年齡大就沒有邀請他,沒想到他知道后主動請纓,堅持要隨隊同行。坐了4個小時的車,每個人都疲憊不堪,結果義診開始后,來了幾個腰椎不好的患者,他二話不說就開始為患者按摩。腰椎按摩是個體力活,加之正值酷暑,幾個小時下來,他已累得滿頭大汗,但他仍然堅持著,直到規范地把幾名患者的診療作完。用張青華的話說:“來義診一次不容易,得給患者真正解決問題”。
張青華經常說,病人來了,醫生的沖鋒號就吹響了。盡管市中醫院安排他只上半天班,但是為了讓慕名前來的患者不跑冤枉路,他還是堅持全天在醫院,有時晚上有患者要求他來診治,也從不拒絕,很快趕到科室。張青華說:“商洛山大溝深,好多患者都是換乘幾趟車才來到這里看病,他們來找我就是對我的信任,如果我不在,讓他們白跑一趟或者等到第二天,我心里過意不去。”正是因為這種“過意不去”,遇到需要進行手術的病人,他總是親自持刀上手術,對于已過花甲的他來說,有時候一天連著做3-4臺手術,體力嚴重透支,他卻只是稍作休息又立刻投入到下一臺手術。
短短半年時間,市中醫醫院的骨科由原來的兩個科病人住不滿,快速發展為三個科,并且全部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同時,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市中醫醫院整體就診患者大幅增長,全院的工作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景象。
“像張青華院長的年齡、資歷、成就和威望,還依然堅持在一線的大專家,在商洛已經不多見了。”市中醫醫院院長王洪濤如是說。王院長認為:“幾十年來,張青華院長始終堅持親自上山采藥,自費購買配料,自己在家里熬制,免費提供給患者使用,在當今社會,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在接診患者的過程中,無論親疏,不分貧窮富貴,他都一視同仁,用心診治,而且幾十年如一日,在同行中擁有非常高的評價,不愧為一代大家,也是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行動的標桿和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