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友,筆名沃塬,男,漢族,1962年7月出生于商州。1979年參軍,1989年轉業,2011年12月加入甘肅省作家協會,現在嘉峪關日報社工作。
“我這遠方的游子/借助天邊的云彩/向三千里外的父老鄉親/道一聲珍重/說一聲平安” ——劉恩友
情牽故土
最早聽說劉恩友這個名字,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那時我剛從南方來,在周圍熟識的人群當中,經常會提到這個名字。后來,進到一家報社從事報紙編輯工作,讀到他的詩文稿件后,方知他已是嘉峪關小有名氣的文化人了。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在編讀劉恩友詩作的年月里,我漸漸讀懂了彌漫在席慕容詩作里的這種鄉愁!劉恩友詩歌里流淌的那些《與莊稼有關的溫柔》,時時在感動著我——那個山縈水繞的小山村,清泉漫流,野花開放;晨霧中,藍炊煙掛在村口的榆樹枝頭迎風舞動;有月亮的晚上,麥穗的清香混合著泥土的氣息,孕育出《月亮的味道》……“故鄉的月亮是清清亮亮的露珠/在嘈雜的城市/是我心靈和精神最珍貴的營養……”這種對故鄉的癡戀,是痛徹骨髓的深情,彌漫成心底永遠的柔軟和溫馨,溫暖著他在異地前行的腳步!鄉情,鄉俗,鄉音,是流淌在他血脈里的永不污染的養分;那些山風細雨里長大的沒有塵埃的情懷和記憶,是他思想原野上最肥沃的土壤。“越是節日歡快的日子/心中才有更濃的思念/我這遠方的游子/借助天邊的云彩/向三千里外的父老鄉親/道一聲珍重/說一聲平安……想起我親親的小村/夢里也是淚濕雙眼/喊一聲愧對生我養我的鄉土/吼一句游子內心從未對你背叛。”
“打開陽光的包裹/全是燕子的呢喃”,“一只白色的蝴蝶/扇動著迷人的翅膀/飛進春天的夢里”,“高昂著頭的玉米/像掛著煙袋的老人/在風中飄著長長的胡須”……這樣的詩句,清新、淡雅,散發著泥土氣息,仿佛使人回到故鄉,這就是劉恩友懷念故鄉的詩句。故鄉養育了他,所以無論是身居遠方的鬧市,還是每天在異域奮斗打拼,他的心中永遠有一個難以割舍的精神家園——他熱戀著的故土,他把純樸、自然、人性的美好品格和所有美好的向往都裝進一個叫作詩歌的瓦罐封存、發酵,固守他心里那份露珠兒一樣的清爽純凈和耿直率真,好在人生的路上能更坦然、更坦蕩地前行……
席慕容說:“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而三十年的鄉思、鄉愁卻讓劉恩友在這棵沒有年輪的樹上結出了文學創作的豐碩之果!經過三十多年的潛心創作,劉恩友憑借大量的作品加入了甘肅省作家協會,成為嘉峪關市唯一一個憑作品加入省作協的處級領導,詩集《聆聽鄉村的寂靜》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好評。
劉恩友常常懷念故鄉,所以他的詩,多是鄉土詩,以寄托他對故鄉的留戀和深情:“我的詩句總與故鄉有關/總與迎春花有關……迎春花的芳香/伴著我浪漫的苦旅/一年又一年漂泊流浪”。他從小生長的商州山區那些柴門上的紅燈籠,那些田埂上的迎春花,那些老屋后的香椿樹,都散發著泥土的醇香,樸實細密,清澈空靈,這是他詩歌的本色,更是他人性中永遠閃光的亮點……
異域戀歌
在嘉峪關工作三十年后,劉恩友從經濟部門調任嘉峪關日報社當總編。雖然深知他的文學創作頗有收獲,但一次偶然從朋友那里看到他的新聞作品集《遠方的呼喚》,還是感覺新鮮,就認真地看起來,這一看還真是讓我這個從事了二十年新聞工作的所謂報人汗顏。不僅是因為他作為一位業余新聞采寫者,所寫的新聞曾獲得甘肅省新聞獎;他采寫的1500多篇新聞稿件中,很多都被《中國社會報》、《甘肅日報》、《甘肅農民報》、《甘肅經濟報》等報刊以及電視、廣播采用,更主要的是他寫的這些新聞始終讓人心中涌動著一股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