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窗訊 "喂,朋友。我被人告了,我想去找人,找誰比較管用啊?"這是我一個朋友因為一起交通事故糾紛,被起訴時給我打來電話說的第一句話。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惱怒之氣油然而生。我沒好氣的回復他,"誰告訴你要找人的,你還沒去領相關法律文書,還沒了解具體情況,怎么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人?"
在我一通埋怨之后,朋友幽幽的說道"現在辦事不都這樣,法院不也是一樣,如果不找人萬一輸了官司怎么辦?"聽到這里,我強壓著心里的怒火,耐著性子跟他說:"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復雜好嗎?從我到柞水法院上班以來,我看到的是,我的同事們一絲不茍的辦案,熱情接待每一位當事人,至今我沒有看到哪位同事辦過'關系案'、'人情案',你不要以偏概全,我們辦案是有程序的,你要按照程序一步一步走,要相信法院、相信法律。"
放下電話,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導致當事人有如此根深蒂固的"托關系""找熟人"思想?是誰抹黑了法院的"臉"?我們將如何努力去改變這樣的現狀?
中國是個熟人社會,人情關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熟人、有關系好辦事,沒熟人、沒關系難辦事,似乎已成為廣大民眾的普遍心理。這種觀念的存在往往導致大家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是先去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不是去尊重客觀事實,根據實際情況去解決問題,而首先想到如何"托關系"、 "找熟人"。在這樣一個人情社會,無論是行政工作人員,還是法官、檢察官都不是生存在真空中,都有來自方方面面的人情關系,必然會受到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困擾和沖擊,面對這些影響,要求法官絲毫不為所動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就造就了個別"關系案""人情案",在這樣口口相傳之下,這種"說情風"開始蔓延。
凡事沒有絕對,在我們這樣一個體制日臻完善、廉潔度日益提高、工作態度日漸轉變的司法系統中也出現了一些"蛀蟲""敗類",真正是印證了一句古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他們在抹黑法院的同時,也給廣大民眾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當然,造就"說情風"盛行,造成法院負面形象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身為其中的一份子,特別是年輕后備法官的一員,這些問題亟待我們去深思,亟待我們做出實際行動去努力改變。
首先,我們要擺脫"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第一印象。在接待當事人時,真正做到笑臉相迎,"起身、倒茶、詢問、傾聽……"一步都不能少。對每一位當事人都要一視同仁,尤其是在面對情緒激動、大吵大鬧的當事人時,我們要拿出百分百的耐心,耐心的去安撫他們的情緒,耐心的傾聽他們的"故事",細致入微的做工作。樹立"當事人的事情無小事"的觀念,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小事著手改變法院形象,樹立司法權威。
其次,我們要正確面對人情世故的干擾,堅持工作原則。在這個熟人社會,人情關系是維系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紐帶。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托關系""找熟人",我們要正確面對,做到有禮有節,堅持工作原則,不徇私枉法,為人情所左右,講究工作方法,盡可能的將不利因素轉為有利因素,讓各種人情關系成為開展、促進工作的助力,決不讓審判權淪為人際交往的工具。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貫徹執行黨風廉政建設各項制度,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 ,積極踐行勤儉節約,堅決反對"四風" ,始終保持勤儉樸素的作風,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
最后,我們要提高自身素質。法官素質的高低關乎司法公正,關乎每一起司法案件的審判質量,更關乎人民法院的形象,更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利益。因此,只有全面提升法官素質,才能辦好每一起司法案件,提升司法公信力,真正得到群眾信服。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堅定自己的政治信念。堅持學習法律專業知識,將新知識、新法規運用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升辦案水平,提高辦案質量。在豐富理論素養的同時,轉變司法作風,改進職業操守,提升司法能力,在政治立場、法律知識、司法實踐中做到無可挑剔。
盡管我們的法治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影響和干擾公正審判的因素還有很多,但作為促進中國法治建設的年輕人,我們要堅持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素養,一點一滴改變,化身為法治建設隊伍中的一顆"螺絲釘",為推進中國的法治建設添磚加瓦。我們有理由相信,守舊思想是可以改變的,法院被抹黑的"臉"終會干凈,法治建設的春天也終會到來。(柞水縣人民法院 姚天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