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胡文煥總結前人健康長壽經驗,提出養生“小動作”的健身方法,簡單易行,無論行立坐臥隨時可做,認真準確去做,定會收健身防病之效,對中老年人尤為適合。
背宜常捶陽氣旺
捶背比較適合中老年人,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椎神經和臟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神經系統和經絡的傳導,增強內分泌和經絡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勞損。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可安神寧心,對中老年人所患多種慢性病具治療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勻,著力要有彈性,輕拍輕叩,每分鐘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時間30-50分鐘,以上下輕輕叩打為宜。嚴重心臟病者,捶背須謹慎。
經常梳發腦神通
孫思邈說:“梳頭可以使身體愉澤,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梳發傳統稱為櫛發,指用手指梳發按摩頭部。用二手五指分開并屈指伸入頭發間,從前額沿頭頂至后腦循環往復按搓頭部,每次梳頭十次至百次。動作宜輕柔,或用木梳每日梳頭3-5遍,每遍60-100次,可以疏通頭部經絡,防止脫發和頭發早白。頭部是人體屬性為陽經絡聚集的地方,常梳可刺激頭部經絡引氣血下行,防治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通調太陽、少陽之氣;又能引氣血上行,治療腦供血不足。可使頭發烏黑發亮,又能消除疲勞、清醒頭腦。
面宜多擦氣血平
面宜多擦氣血平。按摩面部,又稱浴面,能激發陽氣。方法為兩手搓熱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數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鐘,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于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將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搽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搽10余次。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痹。同時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
目宜常運眼不花
中醫稱為運睛,即眼球轉動。將眼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后閉目片刻,再突然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個節拍。此法對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并暢達全身經脈,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曬太陽等法。古人認為背部為督脈之所居,是太陽膀胱經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從背部起,故背部應常保溫暖。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腎強腰。中老年人應加強背部的鍛煉與調養,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稱為摩臍腹、摩生門。即繞臍揉腹。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于食物消化。仰臥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能健腎強腰、滋陰壯陽、益氣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練對腎虧乏力及便秘均有療效。
谷道常提防痔瘡
谷道指肛門,平時有意識撮提肛門,可防治痔瘡、肛裂等疾病。取站勢或臥勢,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起并緊縮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停頓一下,再放松呼氣。反復做5-7次。經常做提氣動作,能升提陽氣,可健身防病。有防止脫肛、痔瘡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