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交代說:隨著業務量越來越大,下家越來越多,我們不分晝夜地上傳數據,我越來越感到害怕。去年9月份,我曾和張某商量把這個“江蘇教育信息網”關了。張某雖然也感到害怕卻沒同意,他想的是設法將這個網站賣掉,為此他曾去武漢和一個做假證的談過賣網站的事。
張、劉的“江蘇教育信息網”派生了一條利益鏈,在上傳信息者與偽造文憑者、假文憑販子中間牽線搭橋、傳遞信息,從而收取介紹費,由此出現了層層介紹的景觀,最長的一條介紹鏈上,中間人有五六個之多。由于中間人太多,一本能在“江蘇教育信息網”上查詢的畢業證書從200多元能層層加碼至千元、萬元。如此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取暴利,一個叫王冠(化名)的年輕人身不由己地陷入其中。
剛考上公務員
研究生也來當“掮客”
25歲的王冠是安徽淮南人,某財經大學本科畢業。2009年初,王冠在網上認識了劉某,知道他搞了個“江蘇教育信息網”。劉某告訴王冠自己原是南京某大學老師,現在開了家公司,希望王冠能提供些需要辦理大學文憑者的信息并上傳,每提供一個他只收取200至300元的工本費,王冠可以自行決定向辦證者收取多少費用。王冠聽了很動心,開始挖掘自己的信息渠道,很快通過朋友認識了一個關鍵人物——北京某遠程教育服務網絡公司主任李某,李某手中握有很多想通過自考取得文憑的人的信息資料,共同的致富夢讓他們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
王冠共經手辦下了13個人的自學考試畢業證書,他從每個人頭上收取400到500元不等的中介費。令人痛恨又惋惜的是,王冠去年不僅考上了研究生,還過關斬將通過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并被安徽一司法機關錄取,就在他通過政審準備入職時,警方找到了他。
王冠剛進看守所的那幾天徹夜難眠,他在悔過書中這樣寫到:我曾經有過很多夢想,希望畢業后施展自己的才華……現在我痛徹心肺地后悔所做的這一切!通訊員 陳慧娟 成華 本報記者 魏曉昕
此案折射三大問題!
問題一
招生人員既招生 又“推銷”假文憑
據分析,本案中的“山寨網站”之所以有市場,一是因為當下某些考試種類繁多,比如在江蘇一些自考考生中,就存在“小自考”的概念,既然自考都有“大小之分”,文憑有所不同也就不難讓人接受;另一方面,涉案嫌疑人中出現了招生人員,他們既招生又“推銷”假文憑,自然正中一些投機取巧者的下懷,這也是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加以關注的新動態。
問題二
用人單位文憑審核不嚴
據承辦此案的檢察官介紹,本案中所有購買假文憑者都明知文憑是偽造的,卻依然不惜重金購買。有的購買者是學生,買假文憑為的是在家長面前有個交待,有的則是家長糊涂代為購買,理由竟然是為了求職就業欺騙用人單位;有的是為了任用提拔,因為單位只認證書,往往不會花精力核實。
問題三
搜索引擎為“教育網”推波助瀾
據介紹,2001年12月19日,全國高等教育學歷證書網上查詢系統正式開通,大學畢業生的學歷證書信息可通過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進行查詢。這一舉措是教育部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大學生學籍學歷管理的重大舉措,曾經一度使假文憑無處藏身。然而讓人感到疑惑的是,一些山寨網站利用網絡技術,在各搜索引擎中迅速“上位”力壓官方網站,使得本來就不被人們所熟知的(學信網)逐步“沉沒”于層出不窮的虛假網站中。對此檢察官認為,打擊假文憑除了依法嚴厲打擊外,還要加強網絡的監督力度,教育部門的官方網站也需要加大宣傳。通訊員 陳慧娟 成華 本報記者 魏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