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農村家長在為他們的孩子拼更好的教育,城市里的家長也一樣。因為即使在北京,如果沒有進入人大附中等好中學,上名校的概率也會減少。當整個社會都在為能上好幼兒園、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而拼的你死我活的時候,那些本就占據著好資源的重點學校只會吸納更多資源,成為一個個超級學校。做一個全國優質中學的圖譜就能看見,最集中的區域基本上就在北、上、廣,然后向中小城市一直衰減,農村地區是最稀少的。
記者: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來源于哪里?
李強:一是資源配置失衡。舉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刺激經濟發展。在這些錢的下發過程中,中央的錢給各省一撥,頭一筆就留在省會,然后再到下一級城市。以此類推,越往下走,能拿到投資的機會就越少。所以,不只是城鄉差異大,城市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就拿高校教育資源來說,其在各地分配就非常不平均,比如全國最好的兩所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在北京,而且竟然只相隔幾百米。
二是制度障礙。許多發達國家,縮小城鄉差距都是通過城鎮化來實現的,即通過城鎮集聚效應,讓享受城市資源的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同時農村開始規?;洜I,即使有人從事農業生產,也能獲得和非農業一樣的收益。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的關鍵時期,但制度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戶籍問題?,F在不少農村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在北京等大城市找到了工作卻沒有戶口。沒有戶口就不能享受很多城市資源,如果有了孩子,上學、高考都是大問題。即使不成家、不生孩子,將來退休后的社保等問題也很難解決。所以說,如果不解決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會引發很多社會矛盾,問題已經遠遠超出農村孩子上大學的范疇。
記者:其他國家的做法有沒有值得借鑒之處?
李強:美國城市之間就沒有太大的差異性,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不比大城市差。美國的大學在全國均勻分布,美國學生也并不都想上哈佛、耶魯、斯坦福這樣的頂尖名校。美國有一種學校叫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學院——編者注),有單獨的排名,不培養研究生,只培養本科生。很多美國學生都會選擇上這類學校。
應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的立交橋
記者:現在出現了一些農村家長不鼓勵孩子參加高考的現象。您怎么看?
李強: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過他們也會計算投入產出比。如果孩子只能上個三本或者大專,學費很高,畢業后就業又沒有什么競爭力,那高考當然對他們沒什么吸引力。好大學提供的發展機會多,獎助學金也多,如果能上好大學家長肯定愿意讓孩子上。不要以為農村家長就不重視教育,他們是經過多年比較后發現孩子與其上個非重點的學校,將來找不到工作,還不如做一名技術工人。因為當前在我國,技術工人的收入完全可能比大專畢業生甚至一些本科生高。
記者:讓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更多惠及農村學生,要采取哪些措施?
李強:首先要解決的是城鄉和區域差異過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就沒法解決。
在教育體制上,要改革高考指揮棒。人才應該有多種選拔渠道,不能老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工人隊伍,為什么在全世界技能大賽中很少獲過好名次?為什么產品質量、工藝水平上不去?就是因為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忽視,技術工人不受重視。
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高校毛入學率也就百分之五十幾,年輕人不上大學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人選擇做技術工人,因為社會地位和薪酬和白領沒有本質差異。職業技術學校與大學也是打通的,將來不想做技術工人了,再去考大學也沒有問題。但反觀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條路從初中畢業后就基本分離了。要想上大學就得上高中,一旦上了職高,再想進高一級學校深造就較困難。其實這兩條路完全可以進一步打通。這就需要在制度設計中真正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的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