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不吃主食”當作減肥捷徑,在他們看來,碳水化合物簡直是減肥的噩夢。其實,“不吃主食減肥”才是噩夢呢,因為那樣不僅傷身,而且還會很快反彈!
現在,科學主流倡導的減肥的“合理膳食方案”是:30%的總熱量來自蛋白質,15%來自脂肪,其他的來自碳水化合物(主要由全谷物、水果和蔬菜組成)。
采訪專家:南京醫科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副教授 莫寶慶
1、不吃主食可短暫減肥
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出現了幾種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的減肥膳食,要求限制主食,而可以自由攝取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大魚大肉類的食物。
何為碳水化合物?
它由碳氫氧3種元素組成,因其所含的氫氧比例為二比一,和水一樣,故叫做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纖維素等都屬于這個家族,故亦稱糖類化合物。
不吃主食,就是讓我們的膳食和富含淀粉的米飯、饅頭等絕緣。
實驗證據表明,如此膳食,確能在短期內導致體重快速下降。其下降速度,要比同樣能量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譜快一些。
為何會如此?
其機理是——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3大產能營養素,在能量代謝中是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約的。
如何配合的?
在機體的能量供給中,先由碳水化合物(糖)供能,糖類不足由脂肪分解供能,脂肪不足最后會由蛋白質分解供能。
如何制約的?
脂肪分解供能時,必須在碳水化合物的參與下,才能徹底燃燒(氧化)而產生大量能量,否則生成的能量非常有限。
如果我們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這樣脂肪不能充分燃燒,導致機體供能不足,于是會促進脂肪進一步分解,同時蛋白質也會快速分解,這樣,快快樂樂吃進去的大魚大肉便很難為人體充分利用,而“浪費”掉了,在大魚大肉攝入量也不是非常大的情況下,體重很快就下降了。
為何現在專家們又不提倡了呢?
2、不吃主食會患高酮血癥
為何會患高酮血癥呢?
我們上面說過,“脂肪只有在碳水化合物的參與下,才能充分氧化”,這說的是脂肪的代謝過程——
脂肪在代謝過程中生成“乙酸基”,然后“乙酸基”與“草酰乙酸”結合進入三羧循環后,脂肪就被徹底氧化了。而“草酰乙酸”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代謝產生的。
因此,不吃主食,機體動用過多的脂肪來提供能量,其分解代謝時產生過多的“乙酸基”,而因為碳水化合物吃得少,生成的“草酰乙酸”較少,“乙酰基”無法充分氧化而產能,就會進一步代謝,生成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等中間產物。
這些中間產物統稱為酮體,它是一種酸性物質,若在機體內過多蓄積會造成酸中毒,導致一系列代謝功能紊亂,產生諸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痛、疲乏、嗜睡及呼吸加快等酮癥酸中毒的癥狀。
3、一周不吃主食大腦受損
很多人不吃主食減肥后,出現了頭暈、乏力、出汗、心跳加速、饑餓感和虛脫等癥狀,嚴重的還導致了昏迷。
這又是為什么?原因是,雖然糖和脂肪、蛋白質都是產能的營養素,但大腦卻偏偏只愛吃糖。
因為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質,在血液循環中容易通過腦血屏障,而且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葡萄糖轉化為能量時的代謝產物只是水和二氧化碳,對大腦來說這是一種“清潔能源”。
而蛋白質和脂肪不僅分子大,不易穿過腦血屏障。而且即使在富氧條件下,脂肪也是無法應用的。而蛋白質,要先轉化成葡萄糖才能用于產能。在轉化過程中,即使氧氣充足,其代謝垃圾也會很“臟”。如,其中的“垃圾”氨,進入大腦,會產生毒害作用。所以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葡萄糖就成了大腦能量的唯一來源。
因為腦細胞只能攝取血中葡萄糖當作養分,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腦組織就會因缺乏能量而發生功能性障礙,出現頭暈、心悸、出冷汗、饑餓感、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一周不進食面包、面條、土豆等主食,大腦的記憶與認知能力就會受到損害。
- 相關閱讀
-
專家教你10個科學瘦身小竅門輕松健康告別節食
原標題:專家教你10個科學瘦身小竅門 輕松健康告別節食 【環球網綜合報道】說到減肥、瘦身,很多人都會把它們和節食劃等號,但減肥并不一定意味著挨餓。英國高端女性時尚周刊《Glamour》提供10個小竅門,就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