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正從消費型轉向企業型。”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樹翀接受《經濟日報》和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工業互聯網還處于起步階段,深度和廣度有限,但中國作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互聯網產業強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前景廣闊。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李樹翀表示,互聯網能大大提升工業的信息交互效率,互聯網應用是工業和產業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互聯網應用在許多傳統企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傳統產業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加快轉型升級,強化原來的優勢并拓展領域。”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水耀介紹說。
產業互聯網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改變的已不僅僅是產業銷售體系,還包括整個生產體系、流通體系、融資體系、交付體系。傳統產業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在原材料、裝備制造、軍工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工程,加快生產流程的創新,發揮“信息流”的作用,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促進網絡與信息技術發展。
“傳統企業與互聯網融合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水平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互聯網方案。”李樹翀表示,線上入口的成本逐漸增高,并對傳統渠道產生較大沖擊,傳統企業要做好取舍和平衡。
王水耀表示,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將面對打亂原有渠道的狀況,企業內部形成左右手的博弈。同時,互聯網又存在投入產出的不確定性,這都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深入融合時要考慮的問題。
王水耀介紹說,例如中化藍天旗下的英特藥谷,將原來線下交易轉移到線上,最多一天有1萬張單子,這是原來人工交易不可能完成的。中藥處方的后期服務更有特色。“醫生開完處方直接到了中化藍天旗下英特藥業的生產車間,煎完藥以后再送到客戶的手上。這也是一種O2O。”王水耀說。
互聯網應用為許多傳統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同質化產品應用了互聯網手段會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但要真正戰勝所有對手,自身優質的產品仍是根本。”李樹翀說,互聯網思維覆蓋不到具備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資源。
李樹翀表示,互聯網正從容易進入的消費領域開始向傳統產業滲透。傳統產業和互聯網互相抱團取暖成為趨勢。他表示,目前互聯網仍主要是通過搭建平臺與企業合作,實現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融合。但相同產品在不同平臺間會有價格、服務等方面的比較和競爭。因此,傳統企業首先要立足創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并積極利用互聯網來提升品牌宣傳、渠道建設、營銷管理等方面的效率。